据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钱袋子”将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11日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胡静林表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在此背景下,财政必须勇于承担从资金上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历史重任。
首先是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下一步财政部将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让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2018年,在财政收支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其中,年初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农林水支出将继续保持增长。
其次,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争取将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到乡村振兴上。下一步,财政部将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和使用方式,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完善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基金引导等有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广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建立财政、银行、保险、担保“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型支农政策体系,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