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加强对农村的研究,加快推动农村振兴发展。要重视加强对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研究,像研究工业经济那样研究农村经济,像研究城市治理一样研究农村治理。要坚持以城带乡,促进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与城市融合。
日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贯彻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一把手”访谈走进市农业局。“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是我们中长期的目标。”市农业局局长叶启灵表示,该局将推动发展理念由传统农业向工业理念转变、发展导向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发展路径由单一种养向三产融合转变,力争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
去年我市农业总产值278.5亿元
谈到我市农业现状,叶启灵列了一组数据:去年我市农业总产值278.5亿元、增加值175.2亿元,排全省第10位;农民人均收入1.93万元,排全省第6位。此外,我市耕地资源、产业门类、特色农产品规模、科技装备等优势均较为突出,是我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和供港农产品输出地,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提供了主导产业、经营主体、品牌、科技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可以说,我们生产加工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与农业有关的休闲、旅游、康养、文化等服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叶启灵表示,为此,惠州农业人将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等优势,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区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验区。
绘好惠州农业产业规划布局蓝图
叶启灵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约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多元,增长9.4%。“总体来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效,农业安全生产保障有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对于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叶启灵介绍说,要绘好惠州农业产业规划布局蓝图,为产业兴旺提供指引;建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两大园区,推动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承包土地 “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三项改革,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此外,还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四大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同时,开展五项行动,推动产业绿色安全发展;强化六项建设,提升农业系统履职服务能力。
今年开始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叶启灵说,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要素集聚、企业集群、三产融合等方面发展不够,成为制约产业兴旺的瓶颈。
有了短板,就要加紧补齐。“为此,我市今年开始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这也是当前农业工作的最大抓手。”叶启灵介绍,目前,惠城、惠阳、龙门已经分别争取到了1个省级产业园建设项目,将各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其余县(区)都在抓紧规划,积极申报,争取更多的省级产业园落户惠州。
在市级产业园建设方面,叶启灵说,根据《惠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2018年到2020年将建设市级产业园5个,其中2018年启动建设2个、2019年到2020年建设3个。经考核合格的产业园,每个将获得2000万元的市财政资金补助。
“下一阶段,我们将引导实施主体和农民群众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培育若干个超50亿元产值、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农业领域的‘开发区’和‘高新区’,形成‘以园兴农、以园强市’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叶启灵说。
全省首推共享农机新模式助丰产增收
农户使用手机APP“滴滴一下”,附近的农机手就可接单前往指定的田间地头作业。据悉,今年惠州以“智慧农林”APP为平台,在全省首创推出“滴滴农机”新模式,使农机手与农户快速对接业务,真正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让农民多赚钱”。截至8月,“智慧农林”平台入网农机具已超千台,极大方便了农户。
“我们将继续加大培训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机具入网挂单,让全省首创的‘滴滴农机’服务融入寻常百姓家,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机利用率和农田机耕率。”叶启灵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将利用该平台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燃油补贴等工作,简化申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录入平台的农机具状况、作业状况、安全状况等信息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助力全市农业发展。
10余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市民关注。“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力推进生产环节标准化、检测机构网络化、监管手段信息化、综合执法规范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叶启灵说,我市农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从2006年的90%左右逐年提高到98%以上,10多年来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在历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中名列前茅,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叶启灵表示,接下来,将按照“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以我市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试点、建设市农业综合检测中心和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盟等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生产环节、检测环节、监督环节、执法环节的各项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本报记者杨 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