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彩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政府工作部门 >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危险,路边的蘑菇不要采!警惕食用野生菌、河豚鱼等引发食物中毒

发布日期:2023-04-10 16:50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访问量:-
【字体: 收藏 打印

  当前,气温逐渐回升,各种野生菌类及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也是河豚鱼的产卵季节,其毒性最强,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断肠草、河豚鱼等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为预防误食野生毒蘑菇、断肠草、河豚鱼等中毒事故的发生,县市场监管局提醒: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断肠草、河豚鱼等有毒食物。

  一、充分认识毒蘑菇、断肠草、河豚鱼的危害

  (一)野生毒蘑菇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野生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_2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

  (二)断肠草 断肠草不属于任何一种植物的正式名称,而是各地民间用来称呼某些有毒植物的俗名,其中最“声名显赫”的是钩吻,又名大茶药,全株有剧毒,主要的毒性物质是钩吻生物碱,误食者轻则呼吸困难,重则致命。钩吻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症状为主,主要包括呼吸麻痹、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复视、视力减退、咽喉灼痛、吞咽困难、腹泻腹痛、口吐白沫、恶心呕吐等。

_3

  钩吻常见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呈藤状爬行生长,且埋于泥土的根系发达,常与周边其他植物系缠绕共生,其花、根茎的形状与一些常用药材如“五指毛桃”“金银花”“金锁匙”等十分相似,对素来有采用中药材泡酒或煲汤饮用习惯的广东群众来说,可能因误挖钩吻根系或混入钩吻根系的树根,用于浸泡药酒或煲汤饮用而引起中毒,类似中毒案例时有发生。

_4


  二、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一)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

  (二)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材。

  (三)不食用。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并从正规渠道购买药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另外,食菌不宜喝酒,饮酒可能促进或加速某些毒素吸收,引起或加重中毒。

_5


  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对食品进货查验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 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野生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菌种中,没有混入有毒物质。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四、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目前,对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野生钩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不要慌乱,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_6

  知多D:

  一、野生蘑菇篇

  1、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杀手——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毒蘑菇的毒素性质通常很稳定,一般的蒸煮焖烧等烹饪方法或晒干加工均不能把毒素去除。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2、我省常见的野生毒蘑菇类型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一)白毒伞

  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_7

(白毒伞图片1)


_8

(白毒伞图片2)

  (二)灰花纹鹅膏:

_9

(灰花纹鹅膏1)

_10

(灰花纹鹅膏2)

_11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_12

(粘盖包脚菇)

  二、断肠草篇

_14


  三、河豚鱼篇

  河豚鱼,又称“河鲀鱼”、“气泡鱼”、“气鼓鱼”等。因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易中毒而导致神经麻痹,进而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

_15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TOP】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