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对统计资料需求的数量与质量都在日益提高,统计工作也正在从“事后总结”向提前指示、预警分析和专题性调查转变,统计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切实解决目前统计工作中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现行统计系统中,县级统计机构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基层统计调查的组织者,又是基层统计调查的执行者,地位十分特殊。本人认为,要为经济发展和党政决策、民众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全力开创统计工作的新局面,县级统计部门就要围绕“服务”这个主题,全面提升统计能力。
一、县级统计部门统计调查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基层统计工作力量薄弱与统计工作任务不适应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统计增加了工作压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规模迅猛扩张,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各种统计调查对象也大幅度增加,统计工作业务也相应翻了几番,有的甚至十几番。但目前,县镇统计部门的人员、经费、编制和工作条件等变化都不大,特别是乡镇一级统计机构的统计人员,基本上是几十年不变,就是由一、二名身兼数职的统计员来应付。虽然近年来各镇都增加了人员,但统计力量仍显不足。二是行政体制的变更加大了统计工作量。乡镇行政机构经过合并、撤销,乡镇的范围扩大了,统计的对象增加了,经济结构复杂了,使基层统计工作量成倍上升。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增添了统计工作的难度。计划经济时代依靠政府的红头文件、依靠企业主管部门条条统计的调查渠道、调查链条已普遍不复存在,县、镇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需要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调查对象,统计力量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
(二)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偏低与统计工作需求不适应
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各种经济形式涌现,经济调查的对象日趋复杂,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越来越新颖,这就对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基层统计人员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都不高,且不稳定,经常更换统计人员,人员业务素质得不到保证,统计基础资料不完备,交接混乱,导致统计数据不能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县级统计机构的培训工作只能暂时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满足一时之需。从而导致统计工作要求与统计人员工作水平相距越来越远。
(三)统计对象的认知程度与统计法律的要求不相适应
其一,随着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租赁、承包、转包、来料加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使统计调查对象的构成日趋复杂,保守私人秘密、商业秘密的要求不断提高,被调查者对统计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对统计工作的合作程度不断降底,调查数据失真的危险性也不断上升。其二,领导重视不够,统计机构不健全。除个别单位有单设的统计机构外,大部分放在计财股、信息中心、办公室等股室兼职统计工作,尤其是需设置综合统计的而未单设,将各项统计工作分散在各专业股室,协调难度大,很难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质量。甚至有的单位领导认为,统计岗位可有可无。
(四)统计信息市场需求与现行的统计制度不适应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方面,政府依靠统计信息的需求也日趋增长;另一方面,市场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量越来越大,而现有统计制度所收集的数据远远不能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目前统计机构的统计制度在“环保”、“民生”、“社会”、“民营”等指标的统计手段不完善;部门统计制度不规范,统计方法滞后。在部门统计工作中,数出多门,基层工作不规范,报表变化频繁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的部门未设置综合统计的情况下,各业务科室为了自己的工作方便需要擅自设置、增加各种报表发至各基层单位,这不仅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原始数据的质量。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部门报表指标的不断调整、改革,而相应的统计工作不配套、不到位。如统计口径、计算方法、指标含义等,使基层统计人员在执行中难度也比较大,很难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
二、强化县级统计工作的思考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0年元旦献词指出:“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对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全面胜利、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宏观调控任务更加繁重,这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县级部门统计工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找准提升统计能力的切入点
加强基础统计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和人员是统计系统的中坚力量,针对部分基层统计机构缺人、缺物、少经费的现状,县级统计部门要依法争取出台有利于基层统计建设的配套文件、政策和规章制度,促进乡镇统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积极争取人财物支持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改革,自加压力,以积极的作为化解力量不足的痼疾。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统计部门要通过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统计工作的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树立新时期统计工作的新理念,创造良好的统计工作氛围。各级各部门要设立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机构,按要求配备统计人员,并保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专职性,以保证按时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提高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的责任感。面对繁重的统计工作任务,广大统计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做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地做好统计工作。
进一步提高部门统计法律意识。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统计法》和《统计违纪行为处分决定》,做到依法统计,避免发生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和虚报浮夸,部门统计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部门领导承担行政领导责任。部门要配合统计局搞好统计工作,对于拒报、迟报统计报表或漏报、瞒报、篡改统计资料的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要以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为契机,狠抓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通过依法强化统计监管来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把握提升统计能力的结合点
县级统计机构要坚持把抓好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统计能力的头等大事来抓,根据不同层级的工作重点、发展目标、能力建设标准要求,分级确定培训重点;对县局人员培训注重综合性,突出县局干部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大财务知识、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综合数据处理平台应用和公务礼仪培训等;对乡镇统计人员培训突出专业性,坚持把业务培训作为重点,结合专业需要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各行业内容的专业培训;对企业统计人员着重可操作性,把实用性作为重点,以基本技能培训入手,开展基层和企业数据采集、各类统计报表填写、基层统计台账的规范和建立等培训。在统计培训方式上要采用多样性、“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统计能力。
(三)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寻求提升统计能力的突破点
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根本,也是工作到位与否的评价标尺。要不断完善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估办法,加大对基层数据质量审核控制的力度。其一,依据重要行政记录和相关资料对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数据进行认真严格的评估与审核。其二,规范数据质量评估。成立由局长、主管局长和相关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数据评估小组,制定各专业的审核评估办法,负责本级和下级数据质量的审核评估,并实行主管局长签字,严格责任制。在规范镇级GDP和专业统计的基础上,规范评估制度,实行月度、季度和年快报评估。实行层层评估,县对乡镇,个别专业对村。杜绝镇GDP核算与专业数据脱节,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提高核算数据质量,为评估考核县、镇经济提供客观依据。
强化服务意识,赢得社会尊重。广大统计工作者要扎实转变统计服务理念,大力拓展服务领域,促使统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新提高。强化超前服务意识。要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和重点,积极开展统计调研分析,及时捕捉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在重要的时段及时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精干、快捷的决策信息和有益建议。强化精品服务意识。在把握统计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要更加注重质的提高,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注的焦点,积极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攻关,为县委县政府及时提供大量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可操作性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撰稿人:张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