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快、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当前我县统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有来自自身的挑战。一方面,统计调查对象配合度下降,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日益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对统计方法、统计手段和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捍卫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报送效率,要求广大统计工作者不断提高统计执行力。
统计执行力是贯彻实施统计法律法规、方法制度、上级指令和处理统计行政事务的能力,是将工作目标转化为统计成果和统计效益的能力,也是统计部门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启之年,要提高基层统计部门的执行力,需要把好“六关”。
一、把好“思想关”
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基层党委、政府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经济调整、社会统筹、出台政策等重大问题决策的基础。各级领导及统计员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对统计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需认识到基层统计工作是实行计划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的重大责任。要克服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字加减工作的错误认识,树立认真做好统计工作,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从思想上提高对搞好统计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把好“学习关”
基层统计人的执行力,是宣传贯彻实施国家统计法规,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开展基层统计工作的能力,是把统计改革发展目标和科学决策变成现实的本领。基层统计人一定要与时俱进、勤于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一要加强时事政策学习。对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宏观经济方针、政策和本地区确定的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发展目标等精神,要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二要加强统计业务知识学习。对于统计理论和经济理论,统计人员要精心研读。对有关的统计方法制度、经济学、计算机等重要知识要做好笔记,加深理解。三要多阅读一些好的统计分析文章,借鉴别人好的写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由于基层统计人工作任务比较重,专门学习的时间比较少,因此我们要把功夫花在平时。俗话说“滴水成渊,聚沙成塔”,我们只要平时注意积累,那么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既懂统计,又懂经济,既会做报表,又会搞分析的高素质复合型统计人才。
三、把好“创新关”
创新,是基层统计人提高执行力的重要途径。统计人要有敢闯、敢试的精神,突破统计体制弊端和传统惯性。只要努力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统计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能推动基层统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此,一要提高基层统计人把握政策的领悟力。基层统计人要坚持把党和国家政策把握准、内涵吃透,真正领会决策的实质,完整科学准确执行。二要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察力。基层统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民意,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机遇,用科学的统计数据引导大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三要提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基层统计人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从战略和全局上思考问题、谋划统计事业发展,要善于把握基层统计工作重点,推进统计改革与各项工作,要协调并科学调动各方力量,使基层统计工作充分整合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基层统计的整体执行力和发展水平。
四、把好“宣传关”
宣传是统计服务于社会公众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统计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统计机构及基层统计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统计宣传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统计宣传工作,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一要进一步整合宣传力量,形成一支基本宣传队伍,配备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具体从事宣传工作;二要规范管理,强化统计网站建设,进一步发挥网站统计宣传主渠道作用;三要务求实效,创造有利条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向社会各界及企业介绍和宣传《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力度,加大统计违法查处力度,扩大统计在社会各界的影响。
五、把好“数据关”
当前统计体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统计客体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变动频繁,社会公众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意识持续增强,统计需求极其庞大且急剧增加,搞好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统计数据只有提高公信力,才能切实发挥统计的职能和优势。为此,一要强化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统计组织体系,增强统计工作的规范性。二要提高统计调查的科学化,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统计,严格实施规范的统计报表制度,推进各种调查一体化。三要全面推进依法统计,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制度,加强统计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法治意识。四要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实现统计工作从方案设计到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存储、发布全流程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五要推进统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加大对统计制度方法、调查过程的公开,强化对统计指标的诠释和对统计数据的解惑释疑。
六、把好“调研关”
一要切实转变观念。调查研究是我党执政为民的优良传统,要科学建立基层统计人调查研究量化评价机制,县级统计干部,每年到基层调研应不少于20-30天,帮助基层解决常规统计与普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基层统计改革发展实际,写出有针对性、前瞻性、操作性的统计调研报告1-3篇。要把统计人开展调查研究,提高服务质量、为基层解难题,作为基层统计年度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二要创新统计调研机制。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基层统计人调研成果考核机制,抓好统计工作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的落实。三要重视调研成果。为把广大统计人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决策依据,要构建统计人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平台,为基层统计人开展调研提供服务。基层统计调查研究应从“形式”转变为制度化,从而不断提高新时期基层统计的调研水平和数据质量。
把好这“六关”,才能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能力,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及统计在社会上的公信力。
撰稿: 陈翰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