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彩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政府工作部门 > 县统计局 > 统计研究 > 统计分析

经济稳中有进 效益活性向好--2015年全县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日期:2016-02-02 16:00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 访问量:-
【字体: 收藏 打印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复杂之年。一年来,全县各部门、各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和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目标,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着力稳增长促转型、抓项目促攻坚、强管理促服务、重民生促和谐,全县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略升的特点,同时,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创新驱动稳步推进,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一、基本情况

1.经市统计局核定,地区生产总值547.12亿元,增长14.1%,增幅与去年持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8.53亿元,增长23.2%,增幅比去年回落1.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285.29亿元,增长23.8%,增幅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31亿元,增长9%,增幅比去年下降1.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36亿元,增长10.1%,增幅比去年回落1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6.国税收入28.89亿元,增长12.9%,增幅比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

7.地税收入25.4亿元,增长2.2%,增幅比去年回落7.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

8.商品房销售面积126.74万平方米,下降7.7%,降幅比去年扩大0.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9.8个百分点。

9.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2月末)424.43亿元,增长4.6%,增幅比去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贷款余额(12月末)227.1亿元,增长11.4%,增幅比去年回落13.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2亿美元,下降64%,降幅比去年扩大69.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2个百分点。

11.外贸出口总额23.89亿美元,增长6.6%,增幅比去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12.全县用电量53.26亿千瓦时,增长2.4%,增幅比去年回落8.8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38.87亿千瓦时,增长1.3%,增幅比去年回落8.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主要特点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在国内形势总体平稳的大形势下,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呈现逐步转好势头。据市统计局核定,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及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7%、12.5%、13.8%和14.1%,增速由年初逐步上升,全年达最高水平。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7.12亿元,增长14.1%,增幅与去年持平。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20.5%和5.7%,三大产业结构为8.4:54.1:37.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3.6%和14.4%,分别拉动GDP增长0.3个、11.8个和2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15年,全县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要求,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着力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力度,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势头平稳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76.25亿元,增长3.9%,其中谷物、蔬菜、水果产值分别增长5%、5.4%和5.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51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5.1%、2%和4.1%。肉类产量、禽蛋产品等农产品稳定增长,猪肉、牛肉、羊肉、家禽肉、禽蛋产品分别增长0.3%、4.5%、2%、8.4%和5.6%。

2.工业生产稳中有升。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20.6%,增幅逐季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1.6%,拉动GDP增长11.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8.53亿元,增长23.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分企业看,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17家,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7.84亿元,增长26.8%,快于规上工业3.6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7.3%,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增加值超10亿元的行业有10个,比上年增加1个。10个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229.83亿元,增长22.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量最大,完成增加值190.17亿元,增长23.6%,快于规上工业0.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3.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3.旅游业拉动服务业经济平稳发展。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环罗浮山旅游经济带和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建设,有效推进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五矿·哈斯塔特和航天育种示范基地先后获评国家4A和3A级景区;我县再次入围广东省2014-2015年度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29亿元,增长25.6%。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2015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4.95亿元,增长5.7%,增幅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7.14亿元、13.76亿元和49.85亿元,分别增长6.2%、3.8%和6.8%,三个行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3个百分点。

(二)投资支撑经济增长作用明显,消费稳步提升

1.工业投资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5年,全县全力抓好今年安排的74宗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3.29亿元,增长23.8%,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GDP增幅高出9.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是工业领域,工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除1-3月外,其余月份累计增幅均在50%以上,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20%左右的增幅。2015年,全县完成工业投资130.09亿元,增长60.6%,增幅比上年大幅提高35.9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5.6%,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具体来看,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医药等行业投资增长较快。二是服务业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能力逐步恢复,增速从年初的下降12.2%逐步调整和回升至全年的15.9%,,其中城市建设投资增长33.9%,全县全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7亿元。具体来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投资增长较快。

2.假期旅游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步提高。受油品价格下跌影响,石油制品类商品销售同比大幅下滑,2015年前九个月,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在4%-5.5%之间徘徊。十一黄金周过后,假期消费效应逐步显现,加上哈施塔特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县陆续举办了罗浮山道教文化节、罗浮山登山赛、千人盆菜宴、福田菜心节、石坝甘蔗节、汽车越野赛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附近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月提高,1-10月增速提高至6.4%,1-11月为7.5%,1-12月达9%,全年增幅比年内最低增幅的1-4月提高5个百分点。

三、活性要素指标保持向好

(一)用电量平稳增长

2015年,除1-2月外,全县全社会用电量增幅保持在1.6%-5.7%之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完成53.26亿千瓦时,增长2.4%,增速保持平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较快,增长10.9%,其次是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6.8%。分行业看,增长较快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7%),金融、房地产、商务及居民服务业(13.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8%)。

(二)金融存贷稳健运行

2015年,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的复杂情况,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15年,全县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央行货币政策,改进和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如长江村镇银行向小微企业特推出信贷产品——微小富业贷;对前期房地产信贷限购政策做出调整,鼓励合理的住房消费;加大对全县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以及民生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做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金融服务工作。全县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3.19亿元,达227.1亿元,增长11.4%。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24.43亿元,增长4.6%,增速比上半年高1.6个百分点。存贷比为53.5%,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稳健的金融存贷为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创新驱动助力经济发展转型

1.工业创新能力增强。2015年,我县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科技发展的“主基调”,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从2015年开始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县级财政给予每家5万元的资金补助,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已选址中文博彩平台体育中心约3000平方米的场地用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科技型企业和青年创业者提供服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全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注入活力。2015年,全县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2家。紧扣“增资扩产、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三个重点,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3.5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18.1%,增长52.7%。

2.工业现代产业发展稳中向好。2015年,全县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69.4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3.2%,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完成138.8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6.5%,与上半年和上年相比,分别提高2.8个和1.8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13.6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四、经济增长效益保持提升,三大主体利益共享

(一)财税保持稳定增收

近年来,全县大力培育涵养如景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华通精密线路板(惠州)有限公司、华通电脑(惠州)有限公司等优质、新兴税源,取得一定效果。通过积极培育涵养税源,全县在2015年复杂经济形势下保持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税收总额54.3亿元,增长7.6%,增幅仅次于1-11月;其中地税收入在前九个月负增长的形势下在10月份实现增幅扭负为正,全年收入增长2.2%。税收稳定增收为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稳步增长提供有力保障,2015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各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全年累计完成37.36亿元,增长10.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73.98亿元,增长43.3%,增幅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

(二)就业稳定,居民收入保持同步增长

2015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2.34%,比上年微降0.05个百分点。12月末,全县规上工业从业人员13.1万人,比上年增长3.3%。2015年,全县深入实施农村“三变工程”,大力发展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附加值高、市场销路好的农林作物,支持企业或个人建立各种形式的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提高农民收入。

(三)企业利润增势相对较好

2015年,全县规上工业实现营业利润38.41亿元,增长15.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3.36%,与上年基本持平。12月底,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1%,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20.22亿元,增长5.8%。

五、存在问题

2015年,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向好,下一阶段,积极因素将继续累积,我们需把握好利好因素,坚持“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促进全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重工业发展较快,节能降耗压力增加

2015年,全县规上重工业产值完成714.64亿元,增长19.9%,快于轻工业1.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5%;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完成173.17亿元,增长25.7%,快于轻工业5.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重大,发展较快,能源消费量势必增加较快,随着环保措施强化及相关要求的提高,全县未来节能降耗的压力较大。

(二)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有待提速

2015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5.7%,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增幅。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在于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其发展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大。2015年,全县房地产业增加值30.4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14.8%,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增长2.2%,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县工业门类现状是主要集中于传统工业和重工业,布局较分散,企业之间相互关系薄弱,整体产业关联度不高。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历或技术、或产业模式的转型,但对整个产业带影响力不足,难以带动其他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发展。需以上位规划进行指导,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等为基础构建传统制造业与新型研发、中试工业、总部经济相融的多样化产业布局模式。未来产业体系的趋势围绕智能、数字、低碳、生产服务集成、产业链集成展开。坚持以具有发展优势的企业为主体,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培育和壮大产业化中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中文博彩平台历史文化名片,以文化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依托于罗浮山、龙华古村落等资源,深入挖掘中文博彩平台历史文化尤其是罗浮山中医药文化和道教文化内涵。在中文博彩平台建设规划中,突出本地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出中文博彩平台的文化品牌形象。以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中心,优化提升“环罗浮山绿色产业发展带”,根据各乡镇特色,修复古村落及文物景点,振兴传统工艺,打造本地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助推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第三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撰稿人:余日光、袁春妹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TOP】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