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彩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政府工作部门 > 县统计局 > 统计研究 > 统计分析

第 二十九 期

发布日期:2009-08-13 16:00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 访问量:-
【字体: 收藏 打印

 

第 二 十 九 期

中文博彩平台统计局编

网址:bltjj.hzsin.gov.cn 二○○九年八月十四日

加快中文博彩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00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决定,决定的贯彻实施,对中文博彩平台的劳动力转移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前,中文博彩平台经济正面临转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人力资源建设也处于关键时期,如果农村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劳动部门2008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有关资料,就加快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2008年劳动部门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9.1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量的58.3%

(一)劳动力呈年轻化。普查资料显示,16-45岁的劳动力23.11万人,占全部劳动力的79.3%46-60岁劳动力6.04万人,占20.7%

(二)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普查资料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25.06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8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4.08万人,占14.0%

(三)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据县农调队“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显示:我县农村大部分劳动力没有参加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一技之长,拥用职业资格证书的更少。劳动力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占83.6%。劳动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资料显示,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中表示出参加技能培训意愿的只占5.2%;没有表示出参加技能培训意愿的占94.8%

(四)劳动力就业率仍不高。据劳动部门的普查资料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中已就业的占79.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自开展“双转移”以来,我县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订了中文博彩平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工作方案,建立了19个培训基地和14个接收基地,举办了“南粤春暖行动”农民工大型招聘会,切实抓好“一户一技能”计划和村企挂钩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一定成效。据劳动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8万人。2009年上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21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7.9%。其中订单式培训转移1085人,安置基地接收263人。通过实施“双转移”,中文博彩平台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技能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企业用工本土化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普遍受惠的新局面。

(一)转移劳动力男性比例大,呈年轻化态势。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中,男性占55.5%;转移人数最多的是30岁以下年龄段,占68.6%。其中21-30岁的占54.1%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转移领域狭窄。在农业普查资料中,从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分组看,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占7.4%;初中占文化程度占79.1%;高中文化程度占1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转移劳动力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低等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领域也因此狭窄,多为体能型劳动,从事行业局限于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外出劳动力从事制造业占71.4%,餐饮、服务业占12%

(三)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据县农调队对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看,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缺乏有组织的引导和帮助,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都有是靠自己去找门路,或是亲朋好友介绍的。在调查外出人员中有68.3%是亲朋好友介绍,有26.7%是自己找的门路,有5%则通过其它渠道找到的。没有一个人是政府(单位)或中介组织外出的。

(四)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民工一般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劳动保险等。从县农调队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看,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30%,参加各种保险的农民工只占6.7%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中文博彩平台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要创建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县”的目标,首先就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而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组织农民到城镇就业、务工,从事非农劳动。从2008年劳动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资料看,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达6.15万人,比2006年增加2.6万人,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也比较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071,比2004年扩大了0.25,远高于国际上1.61的一般水平。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推动产业升级,缩小城乡差距。

(一)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

在市场条件下,追求劳动行为效益的最大化,决定了劳动者必然会从低收入行业向高收入行业流动,这是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剩余劳动力谋求出路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一农业弱质性的负向效应是推动力。我县是个农业大县,乡村人口占全县人口7成多。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人均耕地等自然生产要素越来越少。农民作为生产的个体,自身力量薄弱,农业生产既要经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还要承受更多来自生产过程中的难以抗逆的自然风险,单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很难摆脱贫穷。为了有效缓解人地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因农产品歉收所直接造成的致贫风险,增加创收渠道,必然推进剩余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其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为工业服务,没有把农业和工业放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位置上通盘考虑,使得农民在国家工业化的时候,仍然很大程度地依附在土地上,很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从而为第二、三次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富余劳动力。从我县产业结构看,1989年非农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农业增加值6.8个百分点,占全县GDP53.4%;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分别于1993年、1995年超越农业。从此,第二、三产业占据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配地位。从而导致了第一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并不断的转向第二、三次产业。2008年末全县乡镇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为40.844.614.6,比200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下降2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9个百分点。

其三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源动力。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和工农收入差距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更高的收入。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剪刀差”,再加上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等因素便形成了工农之间的利益级差。除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8年中文博彩平台城乡居民收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071,比2000年扩大了0.8。这种收入的差距自然成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基本动力。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农村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不高、技能培训工作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以及我县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城市化进程滞后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因此要抓住当前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加快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才能让欠发达地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其人均GDP水平,推动争创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县”的目标早日实现。

1、加快农业现代化生产步伐,推进劳动力转移力度。要进行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三次产业间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做好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多层次增值这篇大文章,使其日益成为解决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

2、加快现代化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我县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情况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相对于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0%,比2005年下降3.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40.8%,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所以应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步伐,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但能力在逐年减弱;第三产业将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主要产业。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因为服务业一般技术含量较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而且就业进入壁垒较低,对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其次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以传统产业高度加工化与高附加值化发展方向作为解决充分就业的手段。

3、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力素质的竞争。有什么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工人;有什么样技能素质的产业工人,就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长期以来,没有一技之长、文化素质低、专业知识质乏是我县农村劳动力的一个特征。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就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根据“双转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促进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顺利转移。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省委、省政府围绕“双转移”,建立和完善了“普惠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政策体系。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政策广泛宣传,让普惠性政策家喻户晓,使惠民政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观念;提高企业对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克服企业存在怕花时间、怕出钱、怕培训了工人却留不住等问题。

二是紧扣农民意愿,实施“一户一技能”工程。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培训机构的作用,整合培训资源,采取更加灵活的培训方法,进一步规范培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本操作规模,落实目标责任制,全面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一户农村家庭有一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是逐步实现粗放式就业向素质就业转变。通过落实广东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逐步推动农村劳动力从“洗脚上田”粗放式就业,向素质就业、稳定就业的转变。以广东省新构建的“立体式(全覆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网络为平台,根据企业用工需要,利用本县的教育资源,如“广东省技工学校”、“中文博彩平台中等专业学校”、“中文博彩平台电大”等,开设专业培训;探索校企合作、校镇合作、订单培训、送教进厂、送教下乡、送教入户等培训新模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满足非农部门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合理化转移的程度。

4、把招工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度。积极引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放宽年龄、性别等限制,到农村招工;选择一些用工量大、管理较规范、待遇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农村劳动力接收安置基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基地化”运作。

                         撰稿:阮秀萍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TOP】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