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彩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政府工作部门 > 县统计局 > 统计研究 > 统计分析

2017年全县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18-04-23 02:59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 访问量:-
【字体: 收藏 打印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农业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增长

据市局初步核算,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2亿元,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54.01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2.54亿元,增长4.1%;畜牧业产值22.27亿元,下降0.1%;渔业产值3.74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7亿元,增长6.4%。五大行业产值结构为64.6:3.0:26.6:4.5:1.3,除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之外,农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0.2个、0.5个和0.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1.3亿元,增长3.4%,增速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二)农作物生产基本稳定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14.07万亩。粮食作物方面,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36万亩,下降0.3%;粮食总产量16.03万吨,下降0.4%。其中谷物面积43.14万亩,比上年下降0.3%;谷物产量15.11万吨,下降0.3%。豆类面积1.53万亩,增长1.9%;豆类产量1691吨,下降4.7%。薯类面积2.68万亩,下降0.9%;薯类产量3.73万吨,下降1.9%。经济作物方面,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1.96万亩,下降1.5%。其中油料作物面积10.21万亩,下降0.1%;油料作物产量1.73万吨,增长0.4%。甘蔗面积1.35万亩,下降9.6%;甘蔗产量7.8万吨,下降6.8%。其他作物方面,其他作物种植面积54.75万亩,增长1.9%。其中蔬菜面积52.84万亩,增长2.2%;蔬菜产量88.85万吨,增长4.4%

(三)园林水果产量增长较快

2017年,全县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8.07万亩,增长1.9%;水果产量19.07万吨,增长8.9%。主要产品中,橘类面积2.19万亩,增长3.7%;橘产量1.98万吨,增长0.4%。香蕉面积3.7万亩,增长6%;香蕉产量9.23万吨,增长9.23万吨,增长17.9%。荔枝面积5.76万亩,增长0.9%;荔枝产量3.08万吨,增长3%。龙眼面积3.6万亩,增长1.6%;龙眼产量1.95万吨,增长4.9%

(四)畜牧业生产略有回落

全县畜牧业生产情况与上年相比虽有所回落,但产品产量供应充足,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消费需求。2017年,全县出栏肉猪81.85万头,下降2.2%;家禽出栏量1706.26万只,增长6.5%。全县肉类总产量8.41万吨,下降2.8%。其中猪肉产量6.01万吨,下降5.5%;牛肉产量666吨,下降34.6%;家禽肉产量2.26万吨,增长6.9%;禽蛋产量2674吨,增长4.6%;奶类产量1.06万吨,下降4.5%;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15万吨,增长5%

二、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农民种植、养殖积极性难以提高。一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价格低迷,不管是种粮还是搞养殖,“成本大、效益低”的现实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农业生产受天气因素影响大,风险相对较高,农民对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三是比较效益相对其他产业低。大部分农民认为务农不如打工,作物种植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忽视了对田间、地头作物的管理。

2.畜牧业生产不稳定。一方面农畜产品价格相对不稳定,效益波动大。农户难于预测市场行情,风险较大,一些抗风险能力不足的中小规模户、散养户退出养殖行业。另一方面,近年来不断加码的环保政策、法规从产能、饲养结构以及成本等各方面对畜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环评标准的提高导致不符合标准的养殖户退出市场。畜牧业生产的调整恢复尚需一段时间。

三、工作建议

综合分析,面对全县特定的自然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全县农业生产,可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挖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推动全县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产业链完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现有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无缝连片发展乡村旅游。以企业为龙头,结合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推广代养代种、二次返利、利益兜底等合作机制和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全县农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2.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体系。重点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县、镇(街道)、村三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综合报送,引导农户主动作为,由被动抗灾变为主动抗灾,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养殖。

3.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模式。推进科学化、生态化养殖模式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形成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思路,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以大中型畜牧业企业为龙头,合理布局规模相应的标准化畜牧养殖场,配套畜牧粪便处理利用基础设施,探索建立“以地定养、以养促种”的种养循环机制,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TOP】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