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出政策、抓项目、育企业、保民生、增信心,全县经济展现较强韧性,一季度GDP实现179.23亿元,增长7.2%,实现良好开局。
一、基本情况
1.据市统计局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79.23亿元,同比增长7.2%(以下简称“增长”),总量居第4位,增速居第2位。
2.农业总产值32.55亿元,增长6%,总量居第2位,增速居第4位;农业增加值20.96亿元,增长5.9%,总量居第1位,增速居第4位。
3.建筑业总产值12.84亿元,增长18.6%,总量居第4位,增速居第6位。
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4%,总量居第4位,增速居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总量居第4位,增速居第3位。
5.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1.3%,总量居第4位,增速居第3位。工业投资增长21.8%,总量居第4位,增速居第5位。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79亿元,增长5.8%,总量居第3位,增速居第6位。
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8亿元,增长22.4%,总量居第2位,增速居第1位。
8.国内税收收入30.63亿元,增长15.2%,总量居第5位,增速居第4位。
9.商品房销售面积44.61万平方米,增长26.7%,总量、增速均居第2位。
10.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166.73亿元,增长17.8%,总量、增速均居第2位。本外币贷款余额1076.11亿元,增长21%,总量居第3位,增速居第2位。
11.实际利用外资2.27亿元,增长11.9%,总量居第3位,增速居第5位。
12.全县用电量19.37亿千瓦时,增长2.4%,总量居第2位,增速居第4位。其中工业用电量13.24亿千瓦时,增长0.5%,总量居第3位,增速居第4位。
二、1-3月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稳增长”成效显著,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明显
根据市统计局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一季度,全县GDP179.23亿元,增长7.2%,高于全国(4.5%)、全省(4%)、全市(3.8%),分别比2022年和去年同期提高3.5个和3.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7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1.21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67.26亿元,增长6.1%。三大产业结构为11.6:50.9:37.5。
1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前列。全县2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2项位居全市第一,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4%、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4.7%;7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二,如GDP增长7.2%、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3.6%、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6.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长17.8%、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1%、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7.2%;6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三,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建安投资增长24.4%、外贸出口总额下降4.3%、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0.1%。
(二)“保供给”持续加力,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动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稳步发展。
1.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牧业拉动作用强劲。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55亿元,增长6%,比上年同期回落4.7个百分点。牧业拉动作用强劲。一季度全县牧业产值8.46亿元,增长13.2%,拉动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1个百分点。禽肉产品产量高位运行。一季度全县禽肉产量1.24万吨,同比增加0.22万吨,增长21.2%;其中鸡肉产量1.14万吨,增长41.7%。
2.工业经济稳中有进,非金属矿采选业强势拉动。一季度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4%,比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分别比2022年和去年同期提高7.2个和2.5个百分点。从门类看,三大门类“1快2稳”。一季度全县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759.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6.3%。从行业看,近八成行业保持同比增长。一季度全县列统的33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8.8%。其中16个行业增速快于全县平均水平(11.2%),对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拉动较大的行业有:非金属矿采选业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个百分点(以下简称“拉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拉动增长1.9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拉动增长1.3个百分点。
3.建筑业较快增长,稳经济作用明显。一季度,全县实现资质建筑业总产值12.84亿元,增长18.6%;建安投资增长24.4%,增速比2022年、2023年1-2月分别加快9.1个、4.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实现7.37亿元,增长17.9%,是所有核算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8.9%,比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出4.8个百分点。
4.服务业经济持续恢复,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县服务业增加值67.26亿元,增长6.1%,比上年同期(-2.9%)提高9个百分点,拉动全县GDP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6%,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拉动全县GDP增长0.8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从规上服务业看,1-3月全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1.54亿元,增长11.8%,同比提高12.8个百分点。其中,非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4%,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3%,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5%。
(三)“提需求”推进有力,内需潜力有序释放
1.投资增幅稳步提升,项目推进提质提速。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5.6%,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6.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5.1%。从重点领域看,工业投资保持20%以上稳定运行。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长21.8%,增速一季度以来保持20%以上增长(1-2月增长22%),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高位运行。1-3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3.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9%)0.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2位。
2.商品房销售增长明显。1-3月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44.61万平方米,增长26.7%,增速比1-2月加快6.7个百分点;总量、增速均居全市第2位。1-3月全县商品房销售额35.89亿元,增长24.7%,比1-2月加快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1位。
3.消费市场平稳恢复,住宿业营业额快速增长。1-3月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79亿元,增长5.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行业分化态势明显,呈“三升一降”。住宿业营业额快速增长。1-3月全县住宿业营业额0.83亿元,增长34.9%,比2022年提高35.2个百分点;零售业销售额40.78亿元,增长8.5%;餐饮业营业额7.69亿元,增长12.1%;批发业销售额39.75亿元,下降16.1%。
(四)“强要素”精准保障,财税金融质量效益突出
1.财政收入稳步快增,税收增速回升向好。财政收入增速居全市第一。1-3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8亿元,增长22.4%,比1-2月提高12.9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市第二,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中,税收收入10.81亿元,增长13.6%;非税收收入9.78亿元,增长33.8%。1-3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63亿元,增长10.1%,总量居全市第二。税收增速回升向好。1-3月全县国内税收收入30.63亿元,增长15.2%,是2021年12月以来最高增速。其中,国内增值税19.61亿元,增长42.5%,拉动全县税收收入增长22个百分点,对全县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达144.5%。
2.金融支持不断增强,本外币、人民币存贷总量均超千亿元。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66.73亿元,同比增加176.45亿元,增长17.8%;本外币贷款余额1076.11亿元,同比增加187.12亿元,增长21%;本外币存贷增速均居全市第二。
3.全县用电量保持平稳,工业用电扭负转正。1-3月全县全社会用电量19.37亿千瓦时,增长2.4%,增速比1-2月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3.24亿千瓦时,增长0.5%,增速比1-2月提高3.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8.3%。
三、存在问题
1.保持稳定增长压力较大。一是农业总产值增速面临高位回落态势。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55亿元,增长6%,较上年同期、2022年全年分别回落4.7个、1.6个百分点。二是个别重点行业增加值下降较大。如电子信息产业下降9.2%,拉低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个百分点。
2.外需仍较疲弱。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外需收缩较为明显,畅通国际经济循环亟需破题。受电子、通用设备等行业出口订单明显减少影响,一季度全县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13.9%。
3.批发业恢复迟滞。一季度全县批发业销售额下降16.1%,降幅比2022年扩大8.6个百分点,比全市批发业销售额增速低28.4个百分点。其中限上网报单位降幅较大。1-3月全县限上批发业销售额下降24.1%,比1-2月回落25.7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