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彩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政府工作部门 > 县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 部门文件 > 通知公告

新冠科普知识——戴口罩新指引,您的口罩戴对了吗?

发布日期:2021-08-14 14:45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中文博彩平台卫生健康局 访问量:-
【字体: 收藏 打印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最新修订形成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8月版)》和《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20218月版)》。

  公众戴口罩有什么最新要求?

  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我们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新版戴口罩指引”涉及哪些人群?

  新版戴口罩指引中,主要涉及普通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其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跨境货车、火车运输、装卸等工作岗位;境外冷冻食品加工、贮存、装卸、运输等冷链运输岗位;负责入境航班、火车、汽车的司机、乘务员、保洁员、搬运员等岗位;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邮递物品等的海关工作人员;机场、航班等保洁员、行李搬运等地勤人员。在工作期间全程戴颗粒物防护口罩*

  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一般接触人员:包括门诊和普通病房医护人员,保安、挂号、导医、收费、药房等人员;接触潜在污染物人员:保洁人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鼻咽拭子采样人员等。

  在工作期间一般接触人员须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接触潜在污染物人员须全程戴颗粒物防护口罩*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须全程戴医用防护口罩。

  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包括乘务人员、安检人员、售货员、售票员、警察、厨师、酒店和餐馆服务员、快递员、货物配送员、门卫、保安、保洁等。在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

  公众哪些情况需戴口罩?

  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

  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

  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

  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

  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

  公众日常佩戴口罩有什么注意事项?

  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新的戴口罩指引指出公众日常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七是建议家庭存留少量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备用。

  如何缓解口罩闷热感?

  尽量选择质地柔软、尺寸合适,且透气性好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可以每隔2-3小时,到通风良好、人流少的户外场所摘下口罩,让面部透气。

  在人群拥挤的地铁等场所,可利用手持小风扇缓解闷热。

  公众居家生活需要提高防护措施等级吗?

  公众的防护措施等级要求没有变化。但是公众要继续强化第一健康责任人意识,居家时加强通风换气,做好清洁消毒,注意个人卫生,有症状时及时就医;外出时,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保持安全距离,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参加聚会、聚餐等活动。

  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出了哪些新的防护要求?

  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高风险人群,主要对养老机构和居家的老人两个方面来提出防护要求。

  对于养老机构:一是入口处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对探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并进行登记,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二是封闭管理期间,不允许探访。非封闭管理期间允许探视的,控制探访人员数量、活动区域和探访频次,必要时可实行预约管理。

  对于居家的老人:一是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有慢性肺病、心脏病的老年人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戴口罩。二是避免前往人员聚集、空间密闭的场所,如棋牌室(麻将馆)等。

  来源:健康中国、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百科、广东疾控。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TOP】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