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彩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政府工作部门 > 县应急管理局 > 政务公开 > 部门文件 > 通知公告

【文明始于心 健康始于行】医生开出“保暖处方”教您预防感冒

发布日期:2020-02-17 15:31 来源:惠州头条客户端 发布机构:中文博彩平台应急管理局 访问量:-
【字体: 收藏 打印

冬春交替,天气乍暖还寒,根据气象部门播报,未来几日我市天气复杂多变,接着将出现降温降雨,这样的天气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专家指出,接下来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很重要!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对此,专家开出了“保暖处方”,从衣、食、住、行几方面,教市民保暖防寒,有效预防感冒。

衣:穿戴注意保“三暖”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国标提醒大家,穿戴要注意“三暖”,头暖脚暖膝暖。

头要暖。碰到降温降雨天气,体质差、平时较怕冷的人出门戴一顶合适的帽子是有必要的,选帽子要慎重,应以保暖为主,如毛线编织帽、针织帽、棉帽或绒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耳朵和头部。

脚要暖。“我们都知道双腿保暖很重要,因下肢血管远离心脏,气温下降时血液循环易受影响,且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凉发冷。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鞋袜的温暖、干燥;每坐2~3个小时之后,可以起身走动10分钟,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另外,临睡前用手掌按摩脚心10分钟左右,也可起到养生保健,预防感冒的作用。”王国标说。

膝要暖。老人们一定要注意做好膝部的保暖措施,膝关节的脂肪本来就比较少,很容易收到寒冷的刺激,寒气侵入容易诱发膝关节疼痛感。对于女性,这个季节最好不要穿短裙、七分裤等,骑车、外出锻炼时可戴上护膝,并注意运动不可过量。

还要注意衣服不能太紧。衣服太紧太厚,不但会限制身体活动,还会影响血液循环。春季穿衣感觉温暖就可以了。一般来说,老人衣着应以质轻暖和为宜,年轻人穿衣不可过厚,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低,应以保暖为主。

衣:不同人群“春捂”有讲究



广东省名中医、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钟启腾提醒,冬去春来之际,气候经常变化,此时应遵循“春捂”原则——在春季,穿衣要保暖,以免遭受风寒,出现头痛、感冒、伤风。

但是对于“春捂”,不少人都存在不同的误解,如老人、小孩捂出了汗还“顽固”地不脱衣服。到底如何正确地做好“春捂”以预防感冒、实现养生?

钟启腾说,普通人群春捂讲究穿衣“上薄下厚”。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上身来说较差,更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所以初春要注意腿部、腹部、背部、手腕保暖,时时顾护人体的阳气。

“孩子春捂重点护住前心后背。”钟启腾说,有些家长以为春捂就是把宝宝裹出汗,这样容易捂出痱子和其他皮肤问题。其实,家长只要摸摸孩子的手脚是暖和的就可以了。最好给孩子做个“贴心”的小棉坎肩儿,护心护背,既不会捂过了,孩子穿着也灵活。同时,要让宝宝多运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钟启腾提醒,女性月经期记得护住腰腹部。月经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期,更应该时时顾护人体的阳气,注意腹部、腰部、手腕的保暖,避免“要风度不要温度”。

“春捂出汗后及时换衣服。”钟启腾提醒,出汗后应及时更换干爽衣服,而不是脱掉衣服,否则很容易受凉。

食:多吃“省酸增甘”及温补食物多喝水



王国标说,天气寒冷可经常食用大枣、红糖、生姜熬汤;有促进血液循环流通、安神驱寒的功效。可适当吃点生姜,促进血液的循环。

此外,吃羊肉、狗肉这些性温的食物,可以补充热量促进血管扩张、有利于改善体表血液循环,使全身暖和。

可经常吃芝麻和花生,使身体增强御寒能力、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年老胃弱的人可早晨起来喝粥保护肠胃。

“有的人寒冷季节不爱喝水,其实越冷越需要喝水。”王国标说,如果喝水少,血液粘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天气寒冷多喝点温开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同时,应少吃生冷,多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多吃新鲜蔬菜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钟启腾指出,春天饮食中应“省酸增甘”。因为在春天人的肝脏阳气旺盛,再吃酸性食物如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会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损伤脾胃。宜多食用甘温补脾的食物,如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这样对暖和身体也有一定好处。而在南方生活的我们同时可食用有助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米、冬瓜、鲫鱼、山药、白术、赤小豆、莲子、芡实等,祛湿和保暖是相辅相成的。

住:当防疫遇上回南天,应通风换气为主,适当关窗除湿



“冬春交替温度变化大,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们往往很容易受凉。”王国标提醒,这时室温应该稍凉一些,避免因温差原因受凉,温度保持在18℃—20℃为宜。门窗不应太封闭,室内要多通风换气,以保证空气清新、氧气充足。在寒冷天气应该每天开窗通风2到4次,每次10分钟以上;天气不冷时,开窗时间应延长,可持续开窗。

“防疫遇上回南天!要开窗通风,还是要关窗防湿?”因降雨等天气变化,回南天即将来临,近期很多市民提出这个疑问。对此,王国标表示:“以通风换气为主,适当关窗除湿。”

王国标指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所以开窗通风换气应为主流做法。

至于回南天的潮湿问题,王国标分析,生理研究表明,室内湿度过高或者过低对人身体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冬春交替室内空气湿度以30%~50%为宜。湿度过大会促使人产生阴冷、抑郁之感,还容易得感冒。而且在室内湿度水平超过50%时,就存在霉菌,蟑螂,尘螨和白蚁滋生的风险。这些问题还会诱发过敏或其它疾病。此外,湿度高还会损坏电脑等电器设备。回南天时,可在短时间内(每天1次或2次,每次10~20分钟)关上窗,利用除湿器、空调抽湿功能等除湿后,再开窗通风。“注意除湿器不能过度使用,否则室内太干燥,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王国标说。

行:适度运动,多泡脚



“很多人因为寒冷天气及疫情原因不方便出门就放弃运动,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运动才是驱寒的最好办法。”王国标指出,运动时候脂肪被转化为热量,可以帮助你保持体温,改善血压循环,缓解手脚冰凉。同时,运动还能提升免疫力和抵抗力。锻炼之前一定要注意热身,运动时衣着适度,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

钟启腾表示,在行为方面,还应注意多泡脚保暖。“脚又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科研已经证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和经络分布,适当足浴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寒冷天气,用热水泡泡脚,既解乏,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感冒。”钟启腾。

钟启腾进一步指出,泡脚在晚饭后1小时比较适宜,睡前1小时泡也挺好,可促进睡眠,有利于养肾。记住过饥、过饱时不宜泡脚:过饥泡脚易出现头晕不适;过饱泡脚会影响胃肠道血液供应,影响消化。“泡脚的时间不宜太长,最佳时长为30分钟内,温度不宜太高,一般人从35℃开始,逐渐增加,水温最好不要超过38℃,不能超过40℃。以身体微微出汗为佳。”钟启腾说,泡脚后应立即擦干脚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

“泡脚对多数人健康有好处,但并非人人适合。”王国标提醒,很多人因腿脚冰冷泡脚,建议“脚冰冰”患者事先做个下肢血管超声,若超声检查排除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也没有糖尿病,才可泡脚。“此外,严重心脏病、低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足部有感染、外伤、烫伤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肢体严重缺血的患者,脑血管动脉狭窄的人,不宜泡脚。”王国标提醒。

【相关链接】

省名中医推荐足浴小秘方

在此,钟启腾为大家推荐了一个冬春交替足部熏浴法的小秘方:

组成:当归20g、桂枝20g、川芎20g、羌活20g、独活20g、鸡血藤20g。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适宜人群:阳气不足,气血不足



方法:取上述药物放入锅内,倒入2000毫升水,大火烧开后转中火再烧20~25分钟,倒入足浴盆内晾至40℃,泡20~30分钟,自觉微微出汗即可。第一次使用过后的药水可倒回盛有药物的锅内,第二日取出重复煮开使用。可重复利用2-3次。

时间:最佳时间段是晚上9点。因为此时是身体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上升的时辰,在此时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的调节,达到最好的温补肾阳的效果,而且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足浴后可适当饮用糖盐水补充水分。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张娜妹)

(编辑:艾良华 胡进波 )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TOP】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