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罗浮山景区连续在山崖、山涧石头上,发现了17处神秘的摩崖石刻。
经景区工作人员实地调查,17处摩崖石刻中,其中8处此前未有记载,另9处摩崖石刻比如“龙门潭”、“步云洞天”、“水帘洞”“四老坪”等则是登记在中文博彩平台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邬榕添老师《罗浮山摩崖石刻》记载的已佚石刻(即找不着)中。
新发现的17处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工整有力,应该出自书法名流之手,但关于这些摩崖石刻系何人所刻目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由于凿刻摩崖石刻的时代较为久远,部分文字难以辨认。所以,接下来罗浮山景区工作人员将组织专家深入现场作进一步的考证。
深入罗浮山,探寻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作为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它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依然连绵不断,有着精致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被喻为百越群山之祖、粤岳的罗浮山,古往今来同样有众多文人墨客为之长歌,不少游客隐士为之痴迷,连没有到过罗浮山的李白和杜甫都分别作诗写道:“余欲罗浮隐,海上同飞翻。”(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杜甫《咏怀》)。苏东坡被贬惠州时,途经罗浮山,即上岸“便向罗浮觅稚川”。随后在2年多的寓惠期间,苏东坡共写下了几十首有关罗浮山的诗文。
据中文博彩平台志及罗浮山志记载,罗浮山的十八洞天中,历史上曾凿刻了二千多处摩崖石刻。它们有的为地处而题名,有的因感触而言志,有的为记录游踪而摩崖,有的为留题诗作而镌石。这些摩崖石刻有的已经“浮出”水面,得以翻新维护;有的却还“沉睡”在深山里,等待后人去发现和保护,有的更可能因岁月变迁山体侵蚀而湮没于尘土。
为此,这些年来,景区工作人员以及许多热爱罗浮山的群众,时常翻阅有关罗浮山历史文化的书籍,徒步在罗浮山的深山小道、山谷河沟里,寻找山石间的摩崖石刻,并逐一了解考证字体的大小、印刻的时间、背后的故事。
比如罗浮山景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以及罗浮山澜石小学的教师黄景营曾多次深入罗浮山的山林中,翻山越岭、攀爬群山,寻找隐秘在山间的摩崖石刻。在历尽艰辛之下,终于使这17处摩崖时刻得以“重见光明”。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表示:“罗浮山很多摩崖石刻经过时间的洗刷,虽然不显眼,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醇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它们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罗浮”宋代篆体摩崖石刻最为古老
据旧志记载,罗浮山摩崖石刻最多时有2000多处,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已湮灭。目前已发现的有180多处,于1989年被列入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已知的石刻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有“罗浮”、“长寿涧”两处宋代石刻。由于这两处石刻位于白鹤观附近的五龙潭,就在溪谷潭边,显然因为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早就发现,但众人却难得一觅真容。
“罗浮”和“长寿涧”石刻均是宋代篆体石刻。“罗浮”石刻单字规格达150cm×120cm,刻于宋代淳熙已亥年间(公元1179年),朗月望目郡守雒阳吴裒男有书,距今已有八百三十多年的历史。“罗浮”石刻不仅年代较为久远,还是现存古代石刻中字体最大的石刻。而“长寿涧”石刻,单字规格为20cm×15cm,是圣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闰十月二十七日提点诸州刑狱太常博士范阳祖无择题。
“龙门潭”则位于五龙潭略下游处的民国时广东省长陈济棠的致远楼旁边溪谷,周边很是荒芜,字迹隐于绿苔中,没有颜色,更难以发现。“龙门潭”的潭字也完全看不见,应该是绿苔遮盖住了。
据发现的这石刻的工作人员说,当时他们最先看到了“龙门潭”,爬近前时再在其对面又看到了“钓台”两个字石刻。而“钓台”旁边很象一条鲤鱼的石头上,则有一首诗,落款为已酉道乾子题,一些字暂辨认不出来。全诗可能如下:“水源发处鲤回头,返本还元静里休。时人莫作凡鱼看,独挽狂澜不上钩。”
新发现摩崖石刻汇总
17处新发现摩崖石刻分布:
白鹤观(5处)、黄龙观(3处)、茶山观(即黄仙古洞,2处)、宝积寺旧址(2处)、玉女峰(2处)、洗耳泉附近(1处)、华首台、飞龙泉
希望广大游客或者山民在罗浮山游览时,多多利用自己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那些“沉睡”在罗浮山里的新摩崖石刻“重见光明”!
如果您发现尚未登记的古代摩崖石刻,请您一定要拍照记录下来,发回给我们。而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发现古代摩崖石刻者,我们将有奖励哦!
联系方式: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文物管理所
电话:0752-6309320
邮箱:282352820@qq.com
责任编辑:游林
编辑:刘艳如
校对:朱家裕
信息来源:公众号“醉美罗浮”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