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罗浮山风物志》、《罗浮山志》(新编版)、《罗浮山论文集》等
茶有解暑止渴、清热降火、消食利尿、提神醒酒功效,是世界性的饮料之一。若你品尝过龙井、乌龙、普洱、铁观音等名茶,也不妨尝试一下山乡村野的山茶,它们是别具风味的。
罗浮山山茶历史文化深厚,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道学家、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化学家的葛洪,敦煌名僧单道开先后移居罗浮,在他们修道炼丹、入药治病的推动下,逐渐开始推广罗浮山的植茶事业。唐朝是道教的鼎盛时期,在唐女皇武则天遣使罗浮采药,唐玄宗派申太芝到罗浮都虚观(即今冲虚古观)设坛求雨后,罗浮道教声明显赫,罗浮茶趁此机遇逐渐发展起来,山里已有规模的茶园,罗浮茶已有一定的名声。宋元是罗浮茶发展的高峰期,罗浮山茶已列为名茶,其茶园均分布在寺观、庵堂周边。宝积寺东北之石楼峰出产名茶“石楼新茗”。明清时期是罗浮茶发展的鼎峰。飞云顶、拨云寺、酥醪村茶山、丫髻峰出产“云雾茶”,被“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列为岭南历史名茶之一。明清时期罗浮山植茶之地甚多,现山上均有不少野生茶树。民国时期,罗浮茶在岭南百姓心中仍然是岭南名茶的代表。现在主要是酥醪村在种植茶园,一共约100亩。
罗浮山自认环境十分宜茶,茶叶品质极佳,每有文人、官宦、游人造访罗浮寺观,道士以云雾茶待客,自然对云雾茶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罗浮茶亦成为寺观必备罗浮特产之一。据文献记载,东晋名僧单道开“常衣粗褐,或赠以缯服,皆不着。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 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桐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服饮茶苏一二升而己,自云能疗目疾,就疗者颇验。视其行动,状若有神。《浮山志》记载:“云井雨前茶,以寺前涧中云井名。每谷雨前采之,可得五六十斤。味略苦而清沁心脾。饮后舌本殊甘。”南海人颜薰入浮山酥醪观,途径佛子坳茶亭,就在茶亭憩息时,“道出款茶,烦渴乍消”。陈青槐造访冲虚观,“主者出见,以岖溜茶、月饼饷客”。另有刘世重游览罗浮山冲虚观,赋诗亦有“山衲留茗款”。
罗浮山有一种长在陡峭的山峰的“企柳茶”,因为生长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拨云寺旁,故也称“云井茶”。这种茶在谷雨前采摘,“味略苦而清心沁脾,饮后舌本殊甘”。苏东坡称赞这种茶:“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宽饶猛”。有人品尝后觉得“不在武夷岩茶下”!罗浮幽居洞北,有一间茶庵,每年春分前一日,山民便在茶庵过夜,春分凌晨便上山采茶,采回后,又经多种工序揉制而成。据《广东新语》载,这些茶:“试以景泰泉水,芳香勃发,是曰罗浮茶”。宋朝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逍遥子就有“罗浮茶”诗:
活水仍将活水煎,茶经妙处莫虚传;
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
罗浮山另有一种“云雾甜茶”,它既非红茶,也不是甜茶。据《罗浮志》卷二载:“云雾甜茶,峒岷拣杂树中柚(音绸)木者,摘其嫩叶捣为团,曝干如普洱茶饼一般,味甘性凉,以解暑热宿食最效。”这种甜茶,茶色澄亮、入口纯滑茶香四溢,后味甘甜。历代的和尚道士均作为养身的长年饮料。到罗浮山的游客,若是夏秋登高,这罗浮甜茶更是清热解渴,消除疲劳的上好饮品。值得称道的是它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罗浮山甜茶是酥醪特产,已经是一种传统名茶。由于它味道甘甜可口,具有清凉解热、止渴生津、开胃消滞、降胆因醇等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兼具茶、糖、药三种功能,古人多做清热解毒和安神降压之用。近年对罗浮甜茶产品成分检测发现,其甜味来自根皮苷成分,含量达12.6%,归属于黄酮化合物中的二氢查耳酮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发现根皮苷可以很好的抑制肌体对糖分的吸收,同时具有修复体内胰岛素的功能,能降脂、抗肿瘤、抗氧化和抗过敏功效。对增强免疫、防治心血管病、糖尿病有明显作用。
古民谣为证:
罗浮甜茶,无仙不夸。
葛洪秘制,养生精华。
去脂上品,道茶奇葩。
常饮长寿,福祉万家。
——明代·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