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月朗星稀,蓬莱阁下的一个石岩下,一老者正与人谈经论道。那年轻的提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那老者却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而他们又把话题转向金丹、仙药;时而转向经世治民的方略。正是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投机之极。
冲虚观的小道士黄野人,平时追随师傅葛洪左右,但夜来却不知师傅去向。黄野人自幼父母辞世,流落到罗浮山,平时干活十分勤快,天未亮便沿山洒扫,他扫除山径上的落叶,过了蓬莱阁,忽听人高谈阔论,都是玄、道等等他所不懂的玩意儿。“深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他听得出,其中有他师傅的声音,另一个是师傅的丈人南海太守鲍靓的声音。但路途遥远,并无车马,鲍靓如何能夜到罗浮?黄野人暗自思疑。待至石岩下只见一双燕子从岩上飞出,人声顿寂。如是者数天,一日,黄野人约了个小道士,预先伏于岩上,待听见人声便将网撒下。那双燕子飞不得,原来是鲍靓的一双靴子。
后人于是在石岩下建起了“遗履轩”。《罗浮山志》也将这事记于典籍:“靓以女妻洪,洪居罗浮,靓昼临民政,夜尝往来山中,或语论达旦,人见其来,门无车马,独双燕往还,怪而候之,则双履也。”《罗浮山志》明朝陈琏,又有记载说道,:“当时苏东坡迁于惠州,先赴罗浮山,入延祥寺、宝积寺,礼拜天竺瑞像,饮景泰禅师卓锡泉……坐遗履轩,望麻姑峰”。
遗履轩之上,是个古雅的四角凉亭,因黄野人在此处网得双燕,故称双燕亭。亭额为清代东莞陈伯陶书,有联云:“陵谷未稍沉,立马山头看百粤;风雨时离合,流觞亭外正三春。”此亭倚陡壁而凌霄,凭栏凝望,但见亭外百越之地,烟村平畴,春雨潇潇;亭畔藤萝漫生,绿浪连绵,正与对联相亭内,有一宽厚石板,紧靠岩侧,清爽平滑。绍圣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东坡翁坐遗履轩,望麻姑峰,与道士邓守安秉烛夜谈,谈经论道。
据传葛仙夏日常到此纳凉憩息。旁有空瞻道人的题刻“仙人卧塌”。这石也很怪,看来不足六尺,而不论人高矮,躺在石上,却正合宜。国内外游客到此都喜欢在上面坐一坐,有些老人还在上面躺一躺,说是这样便可免除腰腿酸痛云云。
双燕亭后石磴次第,怪石磋峨,林木蓊郁,不知暑热。石磴之上,两巨石互成椅角,有如一道关卡,势甚险峻。有联云:“石径有尘雨洗;洞门无锁云封。”巨石之顶有:“云蒸霞蔚”四字,字体飘逸清健,流畅自然,不知何氏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