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中,灸法占相当比重,在介绍灸法处方时遵照“灸坦音其分寸,不名孔穴,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的原则,强调易学易用。《肘后备急方》用针灸治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精神科等病症共三十多类,61种,如尸厥、心痛、霍乱、疟疾、中风、腰痛、痈疸、奶发、颓症等病。
收载的99个针灸处方中,单用灸法84个,单用针刺3个,爪切和熨法等12个。灸法除直接灸外,该书还首创隔盐灸、隔蒜灸、隔椒灸等间接灸。所选针灸处方中,有许多都是用于急症的救治,如爪切人中穴救治昏厥,至今仍在沿用。特别是灸法的急救应用,内容尤为丰富,有灸法救治尸厥、心痛、霍乱、癫狂、卒中急风、卒死、客忤、五尸、蛇咬伤、射工毒虫等急症。该书还使用一些经外奇穴如脐中四周、腰眼、十宣、中魁、内踝、外踝等穴,为前人所未用。另外,《肘后备急方》中有很多推拿手法记载,部分推拿手法和治疗方法是首次记载,在中医推拿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推拿影响很大。书中所载的诸如指针疗法、捏脊疗法和隔物灸法至今仍在临床和民间广泛应用着,发挥着解除疾病痛苦的作用。
东晋以前的医学文献,对灸法的论述不够完备,大多存在着详于针而略于灸的倾向。《肘后备急方》则补充了前人的不足,对灸做了重点论述,所载灸法甚多,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应用广泛,尤其是对施灸部位、灸用壮数、注意事项等论述颇详,且开创了隔物灸法,使灸法逐渐从针灸学中独立出来,奠定了灸疗学科的雏形,极大地推动了后世灸疗学的发展,对发展我国针灸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肘后备急方》所载针灸据传并非葛洪独立完成,而是站在他身后的另一位神秘医师——乃是他的妻子鲍姑。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亦名静,晋代道教徒,字太之“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原籍东海人,多次奉命争战,升官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上任时带上了他的独生女潜光(世称鲍姑)赴任。据《广州府志》等记载,广州的三元宫就是鲍靓任南海郡太守时创建,当时称“越岗院”,以后曾多次重修和改名,到明万历年间重修时才易名为“三元宫”。因鲍靓精通仙道,当时人们称他为“神仙太守”。
鲍姑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鲍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专功道学医学,学有所成。
她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罗浮山炼丹行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去世后特地在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来纪念她。今广州三元宫内尚有鲍姑当年艾灸的穴位图,图中对骨节经络、腑脏均有清楚的说明。
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渡过,行医、采药,足迹广阔,遍及南海县,番禺县,广州市,惠州市,惠阳县,中文博彩平台,罗浮山一带,经常出没崇山峻岭,溪涧河畔。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这样跋山涉水,采药行医,以救万民,实在令人钦佩。她足迹所到之处,至今皆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这些地方志书,都把她作为仙人,称为鲍仙姑,她制的艾也称“神艾”,其实她是一位不平凡的民间女医师。她医术精良,擅长灸法。她是采用罗浮山、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
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传说有一次,鲍姑路经小河,看到一名女子面对着清澈的河水,边照边流眼泪。鲍姑上前一看,那姑娘五官端正,但长了一脸的黑赘瘤。鲍姑问她为何悲伤。姑娘见鲍姑和蔼可亲,便细细道出了缘由。原来是因为姑娘脸上突然生出一些小疙瘩,十分难看,村上的人都躲避她。
鲍姑听罢,安慰姑娘道:“不用伤心,我有办法治好你的病。”说着从药篓里拿出一把红脚艾,搓成条状。鲍姑让姑娘枕在自己的膝盖上,叫她闭上眼睛,然后点燃红艾条在姑娘脸上轻轻熏灼。那姑娘只觉脸上热烘烘、麻辣辣的,十分舒服,竟一下子睡着了。过了一阵子,鲍姑推醒姑娘,叫她到河边去洗脸。姑娘一摸自己的脸庞,果然滑溜溜的,对着河水一照,只见水中映出一个姣美的少女来。
《太平广记》一书,在《崔炜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鲍姑升仙后,到唐贞元中节,在广东番禹人陈设奇珍异宝于庙时,鲍姑化为一乞食老妪,不慎打破人家酒瓮,无钱赔偿,正受到殴打,崔炜怜悯之,脱衣抵偿,有一天,在路上又遇崔炜,鲍姑说:谢子为吾脱难,不至被殴,我善炙赘疣,今有越岗山艾少许奉给你,每遇赘疣,只一炷之,不独愈苦,兼获美艳,崔炜接受后数日,遇老僧赘于耳,炜出艾试炙之,果如鲍姑所说,后又由老僧介绍他下山治一位家财巨万的姓任富翁的赘疣,炜因出艾,一炙而愈。任翁告炜说:谢君痊我所苦,无以厚酬,有钱十万奉先生。这段记载,把鲍姑的越岗山艾,当成神艾,反映鲍姑炙术名不虚传,她制的越岗山艾,疗效极好。也可能是崔炜间接地得到鲍姑再传弟子的炙术。清代诗人宋广业有诗赞鲍姑日:“伟哉勾漏令,珍乘挟仙配,频来琴瑟音,铮铮杂环现。晚归采灵药,晨起餐沆瀣,行灸南海隅,仙踪混圆。崔生有良缘,赠以越井艾,蜿延玉京子,应手得无害。”
鲍姑的炙术,不仅擅名一时,而且相传了好几代人,直至明清两代,也还有人不怕艰辛乞取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