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亦被称作“金石”,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分支。据西周历史典籍《穆天子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在弇山石壁刻字的记录,成为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石刻文献。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期,初为记事之用,北朝时期开始盛行,隋唐及宋元时期持续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清代冯云鹏在其著作《金石索》中明确指出:“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学术界对于摩崖石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摩崖石刻涵盖了在天然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石刻、石刻造像以及岩画等;而狭义上,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在天然石壁上刻写文字以记事。
罗浮山,这座巍然屹立于华夏之南、东江之滨的名山,自东晋葛洪在此隐居修道以来,便名扬四海,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官员贤士、政要名人等前来游览。他们在欣赏罗浮山美景的同时,或抒发豪情壮志,或歌颂自然之美,或因事因时留下墨宝。因此,罗浮山拥有众多摩崖石刻,也就不足为奇了。民间传说中有云:“罗浮十八面,面面有珍宝。”而罗浮山的摩崖石刻,便是这众多珍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石刻自唐宋时期开始盛行,一直延续至清末,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如今,罗浮山的摩崖石刻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字体,已成为中文博彩平台域内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罗浮山摩崖石刻集多种书体之大成,篆、隶、行、楷、草等皆备,不仅体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卓越成就,更见证了中华文字的历史演变。据《中文博彩平台志》统计,罗浮山摩崖石刻总数超过2000处,而目前被发掘并记录在册的有200余处,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价值。
在时间维度上,这些石刻跨越了近千年,涵盖了宋、元、明、清、民国以及现代各个时期。其中,明清两代的石刻占据多数,宋元及近现代石刻相对较少。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之前的部分石刻或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湮没,或因地质变迁而遗失。幸运的是,许多已失传的石刻内容在《中文博彩平台志》和《罗浮山
志》中得到了记录和保存。
在内容方面,位于白鹤观旧址后的五龙潭的石刻“长寿涧”,是罗浮山摩崖石刻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处。该石刻由宋代祖无择于宋皇佑二年(1050)国十一月二十七日题刻,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祖无择曾任广东提点刑狱,曾游历罗浮山并留下此珍贵墨宝。
题刻“罗浮”与“长寿涧”位于同一石壁之上,字体巍峨,几乎与一人等高,堪称罗浮山摩崖石刻中字形规模最大者。“罗浮”刻于宋淳熙六年(1179),落款为“淳熙己亥朗月望日郡守雒阳吴褏男有书”。此石刻取篆书体势,笔致端严稳重,线条流畅雅致,古意盎然。历经近千年风霜雨雪,仍不失为罗浮山摩崖石刻的卓越典范。据《罗浮山摩崖石刻》记载,“罗山万仞云中起,浮岛一峰天外来。”自司马迁、班固载诸史而道家之书指为洞天福地。于是五岭之交,言山者必首推罗浮。
另一处石刻为诗刻“朝吴暮粤,水天一色。长啸归来,山青月白”位于酥醪洞石灶之上。据考,此诗刻于宋元年间,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传说此诗刻为葛洪弟子黄野人所书,以刀代笔,因此被称为“飞仙剑书”此石刻具有近800年的历史,是罗浮山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据《历代罗浮山游记汇刊》记载,南海谢兰生有这样的描述:“下此行半里许,见雪色石城环抱数十层。其灶赤色,灶口阔数丈。一石横架为灶眉,其合抱处深黑如如污者。入灶口为大瀑,如百雷霆相斗而不得出。”
“黄龙洞”石刻是罗浮山较大横体行书摩崖石刻,它位于黄龙登山古道边,擘窠大字面积约4平方米,结体严谨,雍容大度,为明代湛若水所刻。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师从名儒陈献章。他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成为理学的一大门派。湛若水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生。据考证,他在罗浮山建有三所书院,并讲学于此,推动了罗浮山的讲学活动。黄龙洞在当时成为许多名士大儒谈经论道的乐园,而湛若水的题刻“黄龙洞”则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
记刻“《逃闇记》”位于九天观石洞山房故址,是罗浮山摩崖石刻中为数不多的字数较多的一处明代石刻,共118个字,字体为隶书。该文由明代叶春及撰、朱完书,记述了叶春及因厌恶官场而隐居罗浮山,开辟逃闇(又称“石洞山房”)以居的事迹。叶春及是广东归善(今广东惠州)人,为官清廉,后因奸臣陷害而避难罗浮山;朱完则是广东南海人,擅长篆隶书法和竹画,为明代广东著名书画家之一。
另一处诗刻“《洗药池》”位于朱明洞,由清代丘逢甲所作。诗中缅怀了葛洪在罗浮山采药救人的事迹,同时描述了洗药池旁的神奇景象——一条宛若游龙的白色“筇杖”会随着天气变化或因缘际会而显现。相传此白色“筇杖”是葛洪的竹手杖所化。葛洪仙逝后,该杖便隐匿于石壁之中,与洗药池相互守护,共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此外,诗刻之上,尚可见到毛鹤翔所镌刻的“祁子隐居”四字,字迹古朴,意蕴深远。
题刻“坡仙旧址”位于东坡山房旧址附近,为清代施琅之侄施韬所题,字体为楷体。旁边还刻有行书诗一首,描述了苏东坡游览罗浮山的情景。东坡山房相传为苏东坡所建,但也有说法是后人为纪念苏东坡而建。
位于双燕亭,有一宽厚石板,紧靠岩侧,清爽平滑。旁有古逸道人题刻“仙人卧榻”。石榻身长不足六尺,但奇特无比,据说无论多么高大的人都可以躺上去。相传葛洪和妻子鲍姑上山采药时,累了就在这里纳凉憩息。据说东坡居士游罗浮此胜曾赋诗一首“一杯罗浮春,送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诗中的松下石正是“仙人卧榻”下方一块平整的“石床”。民国十年(1921)十二月,孙中山携带廖仲恺等游罗浮山时就曾躺卧此石,并风趣地说“仙床睡一睡,长命又富贵。”
题刻“岭南第一山”奠定罗浮山近现代的江湖地位,是罗浮山最闪亮的名片。它位于华首台古钟楼尊胜阁下方、古雨花桥上方,由著名民国学者陈柱于1929年前后所刻。此题刻在罗浮山摩崖石刻中别具一格,采用了横书与竖书的混合写法。经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张桂光考证,“一山”竖写是合文的一种,具有整体性含义。
在玉女峰上方花岗岩巨石群处,还有一处题刻“海上第一山”。玉女峰是罗浮山主峰之一,因形态似玉女而得名。此处还有明代张萱书、明代按察司副使任可容的《玉女峰》诗刻,以及“朱明洞天”“步云洞天”“罗浮奇秀”等题刻。
值得一提的是,“丹以祈寿世”题刻是罗浮山摩崖石刻中唯——处由外籍人士所题。此题刻者为朝鲜人全秉薰,题刻落款为“孔子后四十一庚戌冬”,即孔子诞生后2460年(41个甲子)的1910年冬。全秉薰在罗浮山潜心修道10年,最终习得全真教派的内丹经法。此题刻不仅见证了罗浮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地位,也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