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晨雾流转在稚川丹灶苔痕上洇染青烟,当第一缕曦光穿透罗浮山432座峰峦,茶园的芽尖便以朝圣者的姿态次第舒展。每垄茶树蕴含着东晋道医葛洪“以茶入药”的养生智慧,每片芽尖凝结着“百粤群山之祖”的天地灵气。
罗浮山横跨中文博彩平台、龙门、增城三县(市),东起杨村、公庄,南接象头山,西北毗邻增城、龙门,总面积1793平方公里。罗浮山茶品种最为传统、种植分布最广、茶叶品质最佳,销往世界各地。
罗浮山植茶历史可追溯至晋代。东晋葛洪南下罗浮山隐居,布衣芒鞋穿行于药圃茶畦之间,常以茶叶入药为百姓治病。《肘后备急方》记载,处方中不仅以茶作药引增强疗效,且以茶入药治疗中风、咳嗽和虫蛰等病症。单道开石室闭关,饮茶苏而开天目,茶汤正裹挟松脂与蜜香,青瓷碗中映着云卷云舒。“常衣粗褐,或赠以缯服,皆不着。……时服饮茶苏一二升而己,自云能疗目疾,就疗者颇验。视其行动,状若有神。”
至唐代,文献记载了罗浮山首片茶园。“王野人,名体静,盖同州人。始游浮山观原,未有室居……积十年,乃构草堂。植茶成园,犁田三十亩以供衣食,不畜。”他培植的三十亩茶园至今仍在呼吸,茶芽破土的脆响惊醒了山间沉睡的《黄庭经》。
宋元文人的墨香染透罗浮茶史。南宋道士白玉蟾在冲虚观修道时,于周边广植茶园。“茗园春煖一旗开”,焙炒新芽的焦香混杂着《冲虚观》诗卷的墨味。《罗浮指掌图记》记录了茶园与寺观的地理关联,植茶、饮茶已是修行炼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体验。宝积寺僧以锡杖泉煎石楼新茗待客,观源洞前采茶人春分汲露,将阴阳二气凝在芽尖,待得景泰泉涌,满盏尽是岭南的晨昏。“罗浮幽居洞北有茶庵,每岁春分前一日,人多寓此,采茶山中。其茶以受日阴阳,分茶味高下,试以景泰泉水,芳香勃发,是曰罗浮茶。”罗浮山其他产茶地,还有黄龙洞、华首寺和慈济庵等。
明清时期,罗浮茶业达到鼎盛。酥醪观江本源道长引茶山水源供游人品茗。罗浮山处处有茶,寺寺植茶,山山出茶,“罗浮茶,石洞诸庵多有之。以春分前一日采,别具一种清香,沁人肺腑。此阶段,茶山所产云雾茶尤为著名。“浮山草木多仙气,底事游罗不到浮……菖蒲酒酽经年酿,云雾茶甘过雨收。”
民国时,罗浮茶园荒废殆尽。道人依旧守着残存的茶畦,企柳茶在粗陶碗中漾开,许多游人到访罗浮山,道士均以企柳茶、云雾茶等招待,游人们犹饮甘露,惊叹不已。
今日老茶农采茶时,指尖沾着《茶庵观茶》的韵律,“枪旗不染阴山血,留与人间战睡魔”——以茶为“枪旗”,茶能驱散困倦、助人清修之效;世人皆在称颂山茶的大千世界,“酒醉茶醒,饥餐困睡,不把双眉皱”,点破茶在调节身心、安顿性情中的妙用。“松篁云瀑绕茅亭,煮茗焚香悟道经”之境,道出烹茶与焚香、读经一般,皆是通向“悟道”的修行法门。“波沉桂殿涵三五,影满茶铛煮大千,惟有道人知此味,一杯寒澈夜深禅”则直抒对茶的偏爱,“磴道寻僧坐试茶,石泉槐火足生涯”——茶铛沸响、石泉煎煮的日常,恰是参透禅机的缩影。
千年罗浮茶道,淬炼文化精华。从葛洪以茶入药的济世仁心,到单道开饮茶苏的修行得道;从王野人植茶修道的清寂风骨,到白玉蟾以茶观照天地的玄思,再到酥醪观以茶待客的赤诚,茶香始终与罗浮山的云烟相伴,与道人的丹炉相随。世人再饮罗浮茶,饮下的是罗浮烟雨的清芬,饮罢此盏,方知千年修行不必深山,半亩茶田即是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