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家乡
看着遍地成熟的稻田,吹着带有淡淡稻香的微风,外地回村的乡贤纷纷拍照、录视频“打卡”,在抖音、朋友圈好好“炫”一把;吃草的黄牛、路边的野花、田里的打谷车……对城里的孩子来说,都是新鲜事儿,难以抑制住内心的好奇,去体验一番农务活儿。 早年外出打拼的乡贤强叔是地道的象岭村人,虽然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但一看到满地金黄的水稻,也忍不住下地去“大显身手”。这是回忆,也是情怀。他还在电话里跟友人打趣地说:“乡下风景好哦,我现在回来耕田咯,属于二次创业!”强叔只是众多回乡乡贤的缩影。他们因为是农民,才更懂农活;也正因为是农民,才更爱农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越来越多的乡贤承载着乡亲们的期待,回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另外一边,使用打谷车的村民们当起“大老师”,为站在一边观看的小朋友们讲解,稻谷是如何一步步地从种子到大米、从田里到餐桌的过程,并和家长们一起引导小朋友拿上镰刀、弯下身子,亲身去试验下怎么收割水稻、去杆存谷,俨然成了一节田里开设的劳动“小讲堂”。 地不荒,粮归仓 “这里以前是块撂荒地来的。”象岭村党支部委员、副主任朱其忠说,这块地位于两村的交界地带,之前是由二十多户村民以分散式的“小地”在这耕种,但因为水淹等原因,村民逐渐弃耕,导致长达至多12年之久的撂荒。后来,象岭村村委主动接过撂荒地开垦复耕复种的担子,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项目示范点工作,通过“政府指导,村委实施”的方式,积极做通村民工作,大力开展土地盘整,并由村委会出资把撂荒土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统一耕种“南晶香占”丝苗米。 据悉,2022年撂荒地复耕复种项目示范点的象岭村埔里小组,耕种面积为50亩,主要实施杂草处理、整地开沟、土壤改良和水稻优质高产技术。此外,从县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进行实地实测的结果了解到,该示范点亩产稻谷1068.72斤,达到优质丝苗米高产目标。 既要“绿”起来,又要“红”起来 土地是沉睡的资源。如何让闲田重现生机、种出效益,是摆在眼前的难题。近年来,象岭村立足石坝农业大镇和本村实际,“头雁”引航,带领村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对撂荒耕地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摸排登记,厘清撂荒面积、承包关系、耕种现状等情况,积极组织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交出党建“答卷”,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保护耕地只是解决了土地的‘硬伤’问题,而如何让更多的资源用起来、长久走下去才是关键。”驻石坝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象岭村第一书记王友军介绍道,接下来象岭村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依托本村红色资源,以象岭阻击战遗址保护开发为主体,规划实施建设薪火象岭-学习教育基地项目,通过农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打造集“革命教育、文化传承、农旅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心有所向,路必不远。下来,石坝镇将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群众就业稳定、持续增收,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