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湾镇西田村西埔村民小组的稻田旁,青砖黛瓦的惠民医院旧址静静矗立。修复后的院落里,泛黄的医书、斑驳的就诊台与锈迹斑斑的医疗器械,仿佛在向世人述说着曾经烽火连天、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
惠民医院是一处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地下红色医院,也是东江纵队的地下交通站。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护校的西埔村青年马烈创办了“马炽昌医务所”,并与东江纵队取得联系,开始秘密救治游击队伤员。1943年5月,马烈在父亲支持下,将医务所迁至相对安全的西埔村,并更名为 “惠民医院”,持续为抗战事业贡献力量。
据惠民医院旧址讲解员朱伟立介绍,当时惠民医院前厅收治日伪军伤兵和老百姓以作掩护,后厅则秘密救治游击队伤员。在西埔村群众的支持和保护下,医院坚持开办了两年,为东江纵队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5月,马烈携带医院所有医疗器械和药品,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在石湾镇源头村茹屋小组,一座青砖垒砌的古炮楼静静矗立在村落中央。而在1944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而英勇的抗日战斗。
1944年4月3日,200多名日伪军企图攻占茹屋村,150多名军民依托村内的8座碉楼和3座门楼,进行了三天两夜的顽强抵抗,击毙日伪军70余人。见证了这场“茹屋之战”的茹李秋,如今已年过九旬,他回忆往昔:“炮楼被轰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缺口大到一个人可以穿过去。飞机也投下了炸弹,我们只能藏身于炮楼的地窖中。尽管如此,村庄还是有六七十间房屋被烧毁。但最终,我们凭借团结的力量,成功地击退了敌人。”
如今,茹屋村的炮楼依然巍然矗立,墙面上斑驳的弹痕依稀镌刻着当年的战火记忆。炮楼作为村里的重要防御建筑,历经多次战斗的洗礼,见证了茹屋村民的英勇与坚韧。
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炮楼,与一旁的“石湾镇红色文化展厅”共同构成了茹屋村的红色核心。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茹屋村将昔日村里的旧大剧院改造成“石湾镇红色文化展厅”,通过图片、文字、绘画、实物等多种形式全面回顾抗战时期石湾人民的光辉抗日斗争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石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展厅内陈列着上百张图片、电文等文献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东江纵队的抗战事迹。自2023年8月正式挂牌以来,该展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成为茹屋村红色文旅的一大亮点。同时,茹屋村修缮了村内的池塘石堤、百年古榕等景观,打造了“红色水乡·东江英雄古村落”,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旅品牌。
红色记忆,不仅成为这座村落的精神根基,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据统计,自2023年8月正式启用以来,展厅已接待超过1万名党员参观,吸引超2万群众前来打卡。”展厅讲解员茹家宝表示。
从惠民医院的白衣丹心,到茹屋村的浴血抗争,石湾镇的红色记忆从未褪色,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如今的茹屋村,新铺的柏油路穿村而过,村头的木棉树年年盛放“英雄花”。昔日的烽火硝烟虽已散去,但革命先烈的精神仍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正化作新时代的奋进力量,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