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接湖镇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咨询,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植保服务部技术人员到湖镇镇黎光村现场调查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经现场调查发现主要是稻飞虱为害,造成穿顶、倒伏。
稻飞虱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长翅型成虫能长距离迁飞,并被列入我国首批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植株嫩绿、荫蔽且积水的稻田虫口密度大。除了直接取食韧皮部汁液对水稻产生危害外,还能因其在取食和产卵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多种水解酶)、排泄到稻株表面易滋生霉菌的“蜜露”等,导致水稻长势减弱或死亡。一般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穿顶”、“黄塘”或“塌圈”等。此外,稻飞虱还能通过传播病毒而对水稻产生间接危害。
防控稻飞虱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生产上要选用抗(耐)虫品种,浅水勤灌,防止高氮肥深水养田,创造不利于稻飞虱滋生的生态环境。二是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寄生蜂、黑肩盲蝽、瓢虫、蜘蛛等,在虫量低的时候,天敌能对稻飞虱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三是适时的化学防控,应用药剂防治要采取“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每百丛虫量超过1000头时,要喷药化防,喷雾防治时,要重点喷施到稻纵基部,施药期间最高保留3-5厘米的浅水层3到5天以提高防效;若使用植保无人机飞防,则要选用内吸性药剂,触杀型效果较差。
现场,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植保服务部技术人员分析和讲解了稻飞虱的为害特征和防控措施。但鉴于目前稻谷已普遍5-6成熟以上,不适宜再用药防治,为了降低虫害损失,建议种植户适时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