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医教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教学部于2025年7月组织开展了涵盖集体备课、教学病例讨论、理论授课培训及技能操作培训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一、聚焦临床思维,深化教学病例讨论
7月3日康复科胡燕明主任医师主持主题为“面瘫”的病例讨论,系统剖析了面瘫的病因分型、急性期处理、康复评定标准及物理治疗、针灸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的临床应用。
7月16日重症医学科郑美强副主任医师主持主题为“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例讨论,深入讲解了COPD急性加重的病理生理机制、呼吸衰竭的早期预警指标、无创与有创通气支持策略的选择要点,以及最新诊疗指南的核心更新内容。
两场培训均紧密围绕临床常见且处理棘手的核心问题,内容详实、重点突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累计吸引包括全科培训医师、各专业实习医师在内的50余名学员积极参与。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主任们的权威解析与案例分析,不仅深化了对相关疾病本质的理解,更有效提升了面对复杂病例时的临床决策与应急处理能力,为今后在各自岗位上学以致用、保障患者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燕明主持病例讨论
△郑美强主持病例讨论
二、聚力课程质量,完善集体备课
7月17日胡斌主任医师主持外科教研室开展“眼外伤的诊断及治疗”集体备课,叶善文副主任医师担任主讲,系统梳理课程框架与教学资源。备课小组成员李亚龙、林靖和黄善华围绕“不同类型眼外伤分类及规范化处理流程”展开深度研讨,教研室全体成员积极参与,针对课程逻辑、重点难点解析方法、PPT课件设计(影像资料、示意图、流程图)及互动环节等关键教学要素,提出了具体优化建议。此次备课集思广益,有效统一了教学标准,优化了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后续规范化培训与实习教学的高质量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叶善文集体备课
三、夯实基础知识,开展理论授课培训
7月8日与25日,产科谢玲玉主治医师和眼耳鼻喉外科叶善文副主任医师分别主持主题为“胎儿生长受限”与“眼外伤的诊断及治疗”的理论授课,共有50余名全科医生和实习医生参加。两场理论授课立足基层诊疗需求,内容均紧密贴合基层诊疗场景,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实践指导性强。学员们普遍反馈,授课内容高度实用,系统性地填补了知识盲区,有效提升了面对相关复杂或危急情况时的早期识别、规范处置及科学转诊能力,对今后服务社区和基层患者具有重要的实战指导价值。
△谢玲玉主持理论授课
△叶善文主持理论授课
四、锻造实战能力,勤练临床操作技能
7月,科研教学部为全科培训医生及医护实习生组织了8场技能操作培训,累计覆盖240余人次。培训聚焦“心肺复苏术(CPR)”与“吸痰术”两大核心临床技能,由经验丰富的黄小玲、徐春艳主管护理师与游丽珍护理师担任实训老师,通过“理论-示教-分组实操-即时反馈”四阶教学法强化技术规范性。
在CPR专项培训中,重点演练心脏骤停快速识别、高质量胸外按压深度与频率控制及人工通气有效性判断等要点,确保学员最新版国际指南标准。吸痰术培训则侧重多场景应用规范:包括经口鼻/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三种路径操作差异,深度演练无菌操作原则、负压调节标准、吸痰管插入技巧、黏膜保护手法及并发症预防措施。
实训全程采用“一对一”纠错指导,学员通过反复实操与导师即时点评,显著提升技术熟练度与应急反应能力。此类高强度、标准化技能实训,是我院夯实青年医务人员临床基本功、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举措,为培育复合型医疗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黄小玲示教吸痰术
△徐春艳示教吸痰术
△游丽珍示教心肺复苏术
科研教学部将紧扣医院教学发展要求,以临床能力培养为导向,高质量组织院内教学活动。通过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学员临床技能提升与临床医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双向赋能,为健康中文博彩平台建设注入持久、专业的医学人才力量。
供稿:科研教学部 李俊锋
供图:科研教学部 彭兰、杨莉瑕、谭许凤、李俊锋
一审:黄雪娉
二审:聂洪钰
三审: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