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吴先生因咳嗽、发烧、气促在外院治疗8天,且核酸结果呈阳性,病情进行性恶化,于2023年1月3日转入我院。
吴先生到达我院急诊医学科时呼吸急促,口唇发紫,是比较明显的缺氧表现,指脉氧只有78%,医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后收住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
由于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属新冠高危人群,病情发展迅速,胸部CT见肺部浸润面积超过70%,符合“白肺”改变,入院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呼吸窘迫,伴有呼吸衰竭,尽管已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高浓度吸氧下氧合指数仍然只有80左右,符合新冠感染危重型的标准。此时吴先生的病情只能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据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一区)主任卢健聪介绍,由于患者入院时已发病近10日,病毒感染已朝重症发展,已影响呼吸系统,如继续进展可能出现心、脑、肝、肾等多器官功能受损,必须制定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该科卢健聪、黎小惠两名主任带领医疗团队经过综合评估后,把建立有效的呼吸支持作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镇静镇痛下施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最大限度防止并发症出现,建立深静脉通道、积极抗感染、抗凝、激素抗炎、营养支持、控制血压和血糖、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但仍反复发热,大量黄脓痰,痰培养结果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其中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血常规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限制了巴瑞替尼、托珠单抗抗炎药物的使用,经研判为病毒感染后免疫功能低下,继发多种细菌感染,除了根据药敏进行有效抗感染,气道管理亦为重中之重,副主任医师叶彬多次行床边纤支镜下吸痰治疗,以促进痰液引流。经治疗后患者痰量逐渐减少,热峰逐渐下降,复查胸片好转,成功闯过“感染关”。
吴先生由于气管插管后长期卧床,加上新冠病毒感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入院后需给予积极抗凝治疗,但同时亦带来相应的出血风险,在更换经鼻气管插管时发现鼻腔有较多出血,果断予改用经口气管插管,同时鼻腔内填塞止血,抗凝药逐渐调整在合理范围,经过努力,患者已成功闯过“出血关”。
经过精心治疗,患者氧合改善,新冠核酸转阴,肺部感染得到控制,人也逐渐清醒过来,呼吸机支持力度逐渐下调,于2023年1月28日顺利拔除气管插管,转入普通病房,改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最后过渡至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成功闯过“缺氧关”。
经过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细心呵护,吴先生成功闯过“感染关”“出血关”“缺氧关”,病情稳定,可自行下床活动,复查胸部CT肺内病灶明显吸收减少,各项指标均达到出院标准,于2023年2月3日顺利出院。
治疗前后胸部CT对比
“住院期间非常感谢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和耐心护理,希望大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出院时,患者及家属十分感激,向病区医护人员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主要是你给力!你的家人也很给力!大家共同坚持,才会有这样美好的结果!”在康复期间,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时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患者此次住院时间长达36天,前期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无家属陪同,护理团队在护士长林燕蕾的带领下对患者进行24小时全天候看护,各项日常生活均由护理人员负责,护理工作虽繁重,但护士们仍每日耐心、细心地照护,经过长时间相处,医患之间也形成良好的相处模式,医治过程非常和谐。
自2019年底发生疫情以来,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之久,2022年末,面对全国全面放开,医学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全国各大小医院就诊人数剧增,床位不足导致急诊科滞留大量危急重症患者。
作为呼吸道疾病专科,2022年12月25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危受命,改名为“呼吸重症一区”,专门负责收治重型、危重型新冠患者。团队在卢健聪、黎小惠、黄巧华三位主任带领下,在各项救治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情况下,对于合并新冠感染的多种疾病有了更新的理解,各项操作水平亦有了新的提高,医护人员已熟练掌握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经鼻高流量氧疗仪、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操作,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全科室上下一条心,构筑“防护网”,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供图/供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梁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