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文博彩平台分院(中文博彩平台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突发右侧肢体完全瘫痪、言语不清入院的高龄老人,并成功为其完成了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恢复良好。
据了解,患者为本地75岁老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心脏支架置入史,此次突发右侧肢体完全瘫痪,言语不清入院,当时药物治疗力量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再次出现言语不清,肢体力量有所下降。
接诊此患者后,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金星当即放下手上所有事情,组织手术医师,联系介入手术室,术中造影发现血管多处病变、右侧颈内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立即和家属沟通,这种脑大血管重度狭窄,如不进一步治疗,患者马上就出现血管完全闭塞,轻则瘫痪卧床,重则有生命危险!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获得其同意后,李金星便迅速开展了介入手术。脑血管介入治疗是在造影机器照射下通过血管动脉入路进行的微创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小,仅通过2~3毫米的动脉穿刺点完成的微创支架置入手术。介入团队为患者行急诊右侧颈动脉支架置入,右侧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症状消失,随后肢体活动自如,精神状态良好。据家属描述,术后觉得患者精神许多,反应比以前好了,话也多了,记忆力也改善了,之前血管重度狭窄,大脑供血很差,支架术后,现在症状都有改善。
据悉,李金星从2020年至今完成了约250多台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近百台急诊取栓治疗,2020年8月份取栓数据登在中国卒中学会主办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排行榜上,并于 2021年6月在当地开展了目前国内领先的椎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很好,导致很多患者并不了解术后服药的重要性,如果病人出院后把支架的药物停用,往往会造成后期支架内闭塞出现灾难性后果。
为此,李金星特意建立了卒中预后微信群,为每个病人都做好了随访工作。在每个病人术后出院时给他们规范的药物服用说明,并在群里再次提醒,告知后续的治疗。目前患者随访、疗效都很好,随诊支架再闭塞率小于0.1%。她还会定期给病人发卒中相关科普,包括各种视频和卒中预防,注意事项推文。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很多病人不便前往医院,她也利用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为患者耐心地答疑解惑,始终秉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真正正把这件事做好做实。
李金星介绍到,颈动脉、椎动脉狭窄与脑梗塞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大脑主要靠四根动脉供血(如下图),两根颈内动脉和两根椎动脉,其中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前2/3区域,椎动脉供应大脑后1/3区域。颈内动脉系统发生脑中风比例约占80%,椎动脉系统发生脑中风比例占20%。
颈动脉、椎动脉作为供应脑血流的大血管之一,犹如一条重要的河流,随着年龄的增加,泥沙会在河床上不断地沉积,最终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除了年龄因素外,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之间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加重和斑块脱落,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发生小中风症状,如突发一侧肢体无力麻木、一过性言语不清、单眼黑曚等;重者发生不可逆的偏瘫、失语,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椎动脉狭窄会出现什么症状?
在临床中患者可出现短暂的后颅窝缺血发作或卒中反复发作症状,包括头晕、复视、步态不稳、恶心、呕吐、血管性头痛、双脸麻木、皮质性盲、记忆障碍、眼球震颤以及摔倒。椎动脉病变患者还有许多是无症状的,但有50%可单纯表现为卒中及26%表现为TIA者迅速发作卒中。
颈动脉支架技术
发现颈动脉斑块不要太担心,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或无症状中度颈动脉斑块,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用于控制动脉斑块进展,或稳定颈动脉斑块防止脱落。
严重颈动脉狭窄或症状性中度颈动脉狭窄采取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S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手术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在病人大腿根部穿刺约米粒大小的切口。
在X光设备透视下,通过输送导丝,医生放置手术必要的支撑导管和保护伞。保护伞的目的是尽可能防止术中动脉斑块脱落,类似于工地上防止砖块从高空坠落的保护网兜。
对颈动脉狭窄进行球囊扩张(目的是为了支架能更好地和狭窄血管贴壁),然后医生把支架精准定位到颈动脉狭窄处释放,打开狭窄血管(如下图)。
支架释放后撤出保护伞和支撑导管。
颈动脉支架术一方面使狭窄的血管扩张后改善脑组织血流;另一方面通过支架覆盖在原有的斑块上,减少不稳定斑块的脱落。颈动脉支架术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脑动脉狭窄导致的脑中风,虽然这种技术比较成熟,但也存在2%-3%的手术风险,包括脑血管栓塞和脑高灌注综合征等。术前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评估。
李金星表示,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并且中国人群的终生卒中患病风险居世界首位,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住院患者中占 81.9%,其中大血管闭塞占了20%。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卒中病情重、预后差,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大血管目前唯一国内外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介入治疗。
供稿: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