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当肾衰竭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目前我国有终末期肾脏ESRD病人总数约100万,数量较大,血液透析(血透)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重要的替代治疗手段,成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希望之光。
但治疗期间患者如果没有做好护理,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这样不仅会增加医药费和住院时间,而且还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所以,掌握好血液透析前、中、后的注意事项,不仅可以提高透析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生活质量也会进一步改善。
透析前的注意事项
一、饮食管理
1、蛋白质摄入:血液透析患者需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以维持营养平衡,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蛋白质缺乏引起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然而,过量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摄入量。
2、控制液体摄入:透析期间液体摄入量需严格控制,一般建议前一天尿量+500ml,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和引起高血压。
3、限制钠、钾、磷摄入:血液透析患者需严格控制钠、钾、磷等电解质的摄入,以防止高钠血症、高钾血症和高磷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每日钠摄入量应控制在半啤酒瓶盖以内,避免食用高盐食品,如腌制食品、调味品等,每日钾摄入量应控制在三分之一啤酒瓶盖以内,避免食用高钾食品,如香蕉、土豆、谷物等黄色的食物,对于高钾病人,在炒菜时先把蔬菜过水后再进行烹饪,每日磷摄入量应控制在800mg以下,避免食用高磷食品,如动物内脏、坚果、奶制品等(口味辛香的深加工食物都是高磷的重灾区)。
4、补充维生素: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以维持营养平衡。
二、控制血压
过高的血压对患者的心脏及血管等非常不利,并有可能引发脑出血。服用降压药要做到:勤测血压,按时、定量遵医嘱服药,如果血压不稳定的肾友,一定要跟医生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或透析方案。
三、改善贫血状态
贫血的常见症状有:面色指甲口唇发白,呼吸困难,容易疲劳,头晕,睡眠不好,心慌等等。改善贫血的方法包括坚持使用促红素,铁剂,叶酸,维生素等等。
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定期检测,评估透析质量。尽可能每1-3月复查一次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铁代谢,甲状旁腺激素等基本的检查。其他的检查:胸片、内瘘、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如果干体重拿捏不准、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况,这些辅助检查可以更直观的帮您看到问题所在。
2、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透析效果;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营养吸收。
3、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
五、规律透析
正常的肾脏功能可以排泄废物、控制水、钠、电解质、酸碱,保持机体平衡状态,还有内分泌和代谢功能,血透患者的肾脏已经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毒素的排出,因此必须通过透析使您体内的尿毒症毒素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充足的血流量是规律透析的前提。每周透析两到三次、每次4小时,一周至少12小时的治疗时间,是基本的保证。
透析中的注意事项
一、观察身体反应
1、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肌肉痉挛等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2、注意观察透析过程中导管口和穿刺口有无出血、渗血等情况,尤其是使用抗凝剂的患者。
二、保持舒适体位
选择舒适的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肢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三、避免感染
透析过程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在透析室大声喧哗、咳嗽、打喷嚏等,防止交叉感染。
四、配合医护人员
透析过程中严格遵守医护人员的指导,不要随意调整透析参数或拔出透析管路。
透析后的注意事项
一、休息与活动
透析后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根据身体状况,可进行适当活动,如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二、饮食调整
透析后可适当补充蛋白质和营养物质,但需继续控制液体和钾的摄入。
三、观察并发症
注意观察有无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透析后常见并发症的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四、血管通路护理
如果是动静脉内瘘,透析后需观察内瘘侧肢体有无肿胀、疼痛、出血等情况;如果是中心静脉导管,注意导管有无渗血、红肿、分泌物等感染迹象,保持导管敷料干燥。
五、心理支持
透析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长期透析的注意事项
一、定期随访
遵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心脏功能检查、血管通路检查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二、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感染风险。
三、心血管保护
长期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需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四、营养补充
长期透析可能导致营养不良,需根据医生建议合理补充营养物质,如铁剂、维生素D等。
五、心理调适
长期透析对患者心理压力较大,需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必要时可参加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互相鼓励。
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需严格遵守以上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一审:林立程
二审:聂洪钰
终审: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