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彩平台

博医优秀护理集体|神经外科一区:守护中枢神经的摆渡人_医院资讯_中文博彩平台

中文博彩平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县有关单位 > 县人民医院 > 医院资讯
分享到:
博医优秀护理集体|神经外科一区:守护中枢神经的摆渡人
  • 2025-05-15 11:24:36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县人民医院
  • 【字体:    

  夜深了,在神经外科病区,各种仪器“滴滴滴”的报警声、呼叫铃“嘟嘟嘟”的催促声、危重患者粗重的呼吸声、神经损伤躁动病人的叫喊声与护士轻柔的安抚声在凌晨两点半的病房里显得那么的不平静。护士半走半跑穿梭在各间病房中,密切关注着每一位患者的状况:1床、7床气管切开痰多,需要加强拍背吸痰;26床脑水肿高峰期,要1小时查看一次意识瞳孔,还有3点不要忘记准时上甘露醇;65床皮肤容易压红,必须2小时翻一次身;21床发热,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70张床位,69个病人,还有最后一张刚刚收到急诊医学科电话通知15分钟后准备接收一位脑出血病人,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护士们丝毫不敢放慢半分脚步。

  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瞬息万变,每一次护理操作都关乎生命的延续。

文章配图

  这里的护士不仅仅是护士,她们是不知疲倦的“搬运工”。为了防止患者发生压疮,她们需要两小时为患者翻一次身,看似简单的动作,在面对意识不清、肢体偏瘫甚至带有各种管路的病人时,却充满了挑战,每一次翻身,都需要她们小心翼翼地协调患者的身体各部位,避免牵拉到伤口和管道;昏迷患者经常无意识向床尾下滑,每次翻身都需要将患者抬回合适的位置,滑下来,抬上去,滑下来,再抬上去……这样重复的动作,她们一天要做无数次,即便腰酸背痛,即便每天都必须戴着护腰带才能上岗,她们也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她们纤细的双手在瞬间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托起的不仅是患者的身体,更是生命的尊严与希望。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这里的护士不仅仅是护士,她们是抢救患者时的“短跑冠军”。在病人生命有危险时,她们推着笨重的抢救车冲在最前面,无论身体多么劳累,脚步却从不蹒跚,坚定而有力。

  这里的护士不仅仅是护士,她们是一丝不苟的“记录员”。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变化往往在分秒之间,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能是病情恶化的信号,护士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并将这些信息详细、准确地记录下来。体温的微小波动、血压的些许起伏、患者一个不易察觉的表情变化,都逃不过她们的眼睛。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是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与死神赛跑时最有力的“情报”。她们用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在字里行间中用特殊的方式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这里的护士不仅仅是护士,她们是专业敏锐的“评估者”,除了常规的护理操作,还承担着重要的病情观察评估工作,她们运用专业知识,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功能、康复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反馈给医生。从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到吞咽功能的评估,从伤口愈合的观察到并发症的预防。每一项评估都关乎患者的愈后,她们就像医疗团队中的“侦察兵”,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

  42岁的张先生是该科收治过的一位车祸伤病人,被诊断“左侧额颞部硬膜下出血,左颞叶挫伤出血”,他出血量较多,达到手术的临界点,但家属担心手术的风险大,选择了保守治疗。这个治疗方案无疑给护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颅脑损伤出血早期有出血增加的风险,张先生伤后数小时开始出现脑水肿,随后逐渐加重。因3-7天是水肿高峰期,护士评估观察稍不到位,将会给病人带来灾难性的结局。为此,护士长立即组织护理组长共同拟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选派经验丰富、专业性强、责任心到位的护士负责张先生的护理。

  张先生伤后即出现了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极差,GCS评分14分。入院后第三天18:35分,护士黄容发现之前吵闹躁动的张先生突然安静了,并发出轻微的鼾声,她立即来到床边想查看,张先生的妻子拦住黄容,生气地说道:“他好不容易才睡着,你又来吵醒他,不要动他,让他睡一会,况且你刚刚才看过了。”黄容没有因为家属的阻拦而退却,与家属解释道:“姐,脑出血的病人病情变化快,上一分钟有可能不同于下一分钟,请您尽快让开给我查看,以免病情变化被耽误。”家属不满地退到一边,黄容立即为病人进行体查,发现病人已呈浅昏迷状态,GCS评分9分,双侧瞳孔等圆不等大,左侧瞳孔4.0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黄容立即报告医生。急行CT检查提示张先生出血增多,脑水肿加重,中线偏移。医生下达了紧急手术医嘱,护士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将病人送入手术室。因手术治疗及时,张先生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文章配图

  这里的护士不仅仅是护士,她们是温暖人心的“心理治疗师”。危重的病情、长时间的住院治疗,有时效果可能还不太理想,受伤的不仅是患者,更给他们家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彷徨无助、焦虑绝望,在担忧与疲惫中煎熬,这样的情景在神经外科并不少见,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们会在每天早上查房时给予温暖的问候,在护理间隙,耐心倾听家属的心声,在夜间查房时尽量放轻脚步,为了让身心疲惫的家属能够多睡一会,这些虽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却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之人眼里的一束光。

  66岁的刘先生平素体健,突发脑干出血,深昏迷,病情危重,这让他的家人很难接受。入院初期刘先生的妻子终日以泪洗脸,夜夜难以入眠,身体一度摇摇欲坠还要坚持在病房守着刘先生。护士长看在眼里,焦急在心里,因此她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天深入病房查看病人病情,并与刘先生妻子交流缓解她的焦虑情绪,关心她的起居饮食,鼓励她间中更换陪护以保持充足睡眠,有足够的体力照护刘先生。科室护士们在生活上也尽量给予她照顾,夜班翻身时宁可自己辛苦,也不忍叫醒她协助。住院164天,刘先生虽未清醒,其妻偶有心情低落,但痛苦的情绪明显缓解,身体状况日渐恢复,早上查房时还会跟大家唠家常、吐心声。

  神经外科一区的护士们,用真诚的付出,架起护患之间信任的桥梁,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们犹如特殊的“多面人”,不断变换演绎着各种角色,她们用自己的专业与温情,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在这里,护理团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保证病人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为首要任务,30个来自不同家庭的护理姐妹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愿做患者生命长河里的摆渡人,在黑暗中为他们点亮希望的灯塔,护送他们走向康复的彼岸!大家坚信,只要持续努力,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专业的执着,踏实向前,终能成为患者最坚实的依靠。

  供稿、供图:神经外科一区 蔡万兴

  一审:蔡万兴

  二审:聂洪钰

  三审:张璐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此页面已归档】 【TOP】打印页面】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