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大,寒生露凝,气爽风凉,秋燥明显。
秋季应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喜润不喜燥”。寒露饮食养生要滋阴润肺,以“顺四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清肺润燥,适当吃些梨、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食物。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适当吃红枣、莲子、山药、瘦肉、鸡、鸭、鱼、奶类和豆制品等,既可补脾养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秋燥、秋季腹泻、呼吸道疾病等秋季易发疾病。
沙参麦冬玉竹排骨汤
-清心安神、滋阴润燥、益胃生津
【材料】麦冬10克,玉竹10克,百合10克,沙参10克,猪脊骨150克。
【做法】猪脊骨焯水,加适量姜片去腥。将所有食材和适量的清水一起放入炖盅中,隔水炖2小时,加适量的食盐即可。
【方解】中医认为,猪脊骨味甘、咸性温,入脾、胃经,具有益肾填精,补髓健脑、养血健骨的功效。沙参、麦门冬清养肺胃,玉竹甘缓养胃,以玉竹能生津止渴,配以百合,清心安神,合而成方,有清心安神、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之功。尤适合阴虚燥热、食欲不振、肥胖等人群食用。
牛肉炖萝卜
-补脾益肺、强健气力、消食化痰
【材料】牛肉500克,萝卜500克。
【做法】牛肉洗净,切块,焯水;萝卜洗净,切块。将焯过的牛肉放入锅中,小火炖煮30分钟后放入萝卜块,加适量的姜片和食盐,煮10分钟,放适量的葱段和胡椒粉即可。
【方解】《丹溪心法》记载“牛肉全重厚和顺之性,润枯泽槁,岂有损也。”《医林纂要》云“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也。”牛肉,味甘性温,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作用。常言道:“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味甘辛性寒,具有清热生津、下气宽中、消食化痰的作用。本膳以补脾肺、益气力的牛肉为主,加上补消一体的萝卜,既能补气,亦能降气,共奏补脾益肺、强健气力、消食化痰之功。适用于秋季气虚之人食积、痰盛所致胃脘饱胀、食欲不振、咳嗽气喘、咯痰量多、大便不畅等症的调治。
核桃芝麻糊
-补益精血,滋补肝肾
【材料】黑芝麻50克,核桃肉100克。
【做法】把核桃肉、黑芝麻放入搅拌机打成粗粒状。加适量的水煮15分钟,煮成羹状,可加入适量的红糖。
【方解】民谚常说,“寒露时节吃芝麻”。《本草备要》云“(黑芝麻)补肝肾,润五脏,滑肠。”黑芝麻,味甘性平,色黑入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神农本草经》将核桃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核桃,味甘性温,具有健胃、补血、养神的作用。芝麻搭配核桃,补益精血,滋补肝肾,尤宜阴虚、血虚体质人群服用。
桑叶枇杷叶茶
-化痰止咳
【材料】桑叶5克,枇杷叶10克,菊花10克。
【做法】先将中药材放入茶包袋,用适量的开水冲泡10分钟,加适量蜂蜜即可。
【方解】枇杷叶因形似琵琶而有“枇杷”之名,始载于距今约1500年的《名医别录》,谓其“主治卒啘不止,下气。”《滇南本草》记载枇杷叶“入肺,止咳嗽,止喘促,消痰。久咳,喉中如曳锯之声。肺有顽痰,结在肺中,痰丝随风气升降,故有吼喘之声。枇杷叶入肺,能斩断顽痰丝,消散吼喘止气促。”《本草新编》曰“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本茶饮以枇杷叶为君,清肺、化痰、止咳,臣以桑叶、菊花,清肝泻火、祛风化痰、解表,加上润燥、改善便秘的蜂蜜,尤适合风热感冒之咽喉疼痛、发热、咳嗽气喘、咯吐黄痰等症者服用。
菊花西洋参茶
-清肝明目、滋阴补气
【材料】菊花10克,西洋参5克。
【做法】将所有中药放入中药袋,加适量的热水加盖浸泡10-15分钟即可。
【方解】每年秋季是菊花采收和泡茶饮用的最佳时期。中医认为,菊花得天地之清气,含金水之精英,饱经露霜,备受四气,善清上焦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本草从新》载“(西洋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以此代之。能补助气分,並能补益血分。”本茶饮,既能发挥西洋参补肺养胃、滋阴津、清虚火的功效,也能发挥菊花疏风清热、凉血明目的作用。但体质偏寒凉、阳虚者不建议饮用。
供稿:钟惠娴
编辑:刘嘉星
审核:廖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