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逐渐下降,人体免疫力减弱,我们的胃肠容易受到寒凉的刺激,从而引发或加重胃肠疾病。近期到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有的患者由于烧心、反酸严重而来就诊;有的患者以胃痛,胃寒为主要表现;有的胃胀,吃不下东西;还有一些人拉肚子,受凉或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就加重。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现代医学理论来看,寒冷天气导致血管收缩、免疫力下降、胃酸分泌变化及饮食不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胃部血液循环、屏障功能和消化功能,从而增加胃肠疾病的风险或加重其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看,寒冷天气会导致人体阳气受挫、寒邪入侵,使得脾胃功能减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进而引发或加重胃肠疾病。
冬季胃肠常见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于饮食不规律、寒冷刺激等导致的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相关,表现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可伴有反酸、恶心等症状。
慢性胃炎:长期饮食不规律、寒冷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的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
急性肠胃炎:多由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肠易激综合征:与寒冷、饮食不规律、精神因素等有关,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反流性食道炎:胃酸反流至食道,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与食管黏膜防御机制减弱有关。
博中医教您打保“胃”战
饮食调理
1.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炸鸡、冰淇淋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医生建议:最好都能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早上起来之后,缓缓喝一杯温开水,这是最省事的暖胃护胃方法。
2.药膳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胃功效的药膳进行调养。
推荐药膳
党参山药猪肚汤
【材料】党参20g、山药30g、莲子30g、去核红枣3颗、生姜3片、猪肚1个;(2-3人份)
【制作方法】先将材料洗净,猪肚除去油脂,加入生粉、食盐,大力揉搓猪肚约5分钟后冲洗干净,重复2-3次;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小时,食用前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补益气血。
羊肉炖萝卜
【材料】羊肉500g,白萝卜1根,生姜3片,葱2根,料酒、盐适量。
【制作方法】将羊肉洗净切块,白萝卜去皮切块,生姜切片,葱切段。将羊肉放入冷水中煮沸,撇去浮沫,加入料酒、生姜、葱段,转小火炖煮1小时。再加入白萝卜块,继续炖煮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羊肉温补脾胃,萝卜消食化痰,两者搭配,既能温补又能消食,适合冬季食。
生活调理
1.保持良好作息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
2.适量运动中医理论中的“动以生阳”。运动不但可以生发体内的阳热之气,还可以把体内的阴寒之气驱赶出去,从而起到暖身、暖胃的作用,户外运动和室内运动都是可以的,如八段锦、太极拳等。
3.多晒太阳中医认为,晒太阳是最简单有效的温阳散寒方法。晒早晨的太阳更好,更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
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身体特定穴位,选择中脘、天枢、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和胃止痛、健脾消食、温通经络的效果,有效缓解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问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
2.中药调理:通过辨证施治,调和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胃痛、胃酸过多、胃胀等症状,同时改善体内环境,提升免疫力,实现全面护胃,促进胃部健康。
常用的中成药有木香顺气丸、保和丸、大山楂丸等。
3.艾灸:利用艾叶的温热效应与药理作用,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有效缓解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达到养胃护胃、增强体质的效果。
4.督脉灸:通过火的热度和药物作用,调和阴阳,通经活络,固肾壮阳,健脾和胃,有效改善脾胃虚寒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帮助调整胃肠节律,促进胃肠蠕动,
5.任脉灸:通过沿任脉及其左右肾经、胃经铺置药物并施以艾灸,借助其温热效应和药物作用,温中散寒、疏肝和胃、健脾利湿,有效改善脾胃虚寒、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实现养胃护胃的效果。
6.穴位敷贴:将药物贴于特定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效,可用于治疗腹泻、呕吐等症状。
供稿:黄文瑶
审核:梁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