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历史文化资源厚重,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近年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普查小组深入到各乡镇(街道)进行挖掘、整理、论证,搜集非遗资源线索有二十多条。近日,中文博彩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横河镇文化服务中心相关的工作人员,一行到横河镇黄炳记店对非遗项目“横河大粄”进行普查。
在访谈中,黄张炳师傅谈到制作“横河大粄”的艰辛。他说:“从上一辈人制作大粄传到他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年纪也大了,没有能力再继续做下去了,该把这祖传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现在这个店也交给他最小的儿子黄俊杰打理,好在他肯学,能吃苦,不然祖传的技艺就无人传承下去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失传了”。
“粄”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客家人对“粄”的热爱,其根源在于对北方面食文化的复制、回忆。“粄”是客家方言中的特色词,在《大宋重修广韵》的米部中记录为“粄”,“粄”传承千年,不仅成为本地人喜事节庆、招待亲友的必需食材,而且成为海内外乡贤寄托乡情的重要媒介。
特别到了春节前后,特别的忙,找黄俊杰定制“大粄”的顾客非常多。制作的“大粄”真材实料,金黄味香,口感香甜,在本地做这行是非常有名气。
下来,将继续全面普查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进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力争将非遗名录项目覆盖我县各乡镇(街道),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