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镇供销渔场发展全景
湖镇供销渔场的建立,是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响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的号召,结合中文博彩平台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次创新尝试。自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以来,中文博彩平台供销合作联社积极作为,大力推进基层社改造提升。湖镇供销渔场在此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湖镇镇作为淡水养殖产业大镇,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但在传统模式下,养殖户面临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湖镇供销合作社在省市县社的指导下,通过完善硬件设施、创新服务方式,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湖镇供销合作社始建于1989年,在综合改革前,面临服务单一、人员老化、为农服务能力薄弱等困境。但在省市县社指导下,依据 “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 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华丽转身。
如今,湖镇供销渔场已能提供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销售额从2016年的10多万元迅猛增长至5130万元,预计2024年助农增收408万元。其发展成果显著,按照“七有”标准建设示范基层社,具体表现为:实际控制力强,由中文博彩平台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全资控股;拥有8000㎡+的经营场所及配套服务设施设备,为业务开展筑牢根基;组建了8人的专业服务队伍,且县社领导、当地副镇长及县社干部积极参与管理,提升团队领导力与执行力;具备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辐射全镇及周边4镇;建立了健全的市场化机制,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薪酬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积极性与企业活力;经营服务能力突出,2024年整合供港及加工企业订单需求量约3000吨;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声誉,领办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231人,打造10个供销渔场,带动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
二、具体实践和经验
(一)“五项联农工程”
湖镇供销渔场积极实施“五项联农工程”,具体包括:
1.开展“村社共建”:湖镇供销社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紧密合作,共同推荐符合条件、有实力、有信誉的养殖户开展“供销渔场”建设认证。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渔场的发展。
2.建设助农服务平台:湖镇供销社建立了助农服务中心和水产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包括产前提供优质种苗、协调助农资金扶持、推进土地及鱼塘流转等。
3.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湖镇供销渔场通过与省、市、县、镇四级供销社,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和水产养殖户共同建设,依托供销网络优势,发展订单养殖,为市场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水产品。
4.升级改造基层社:湖镇供销社在县供销合作联社的指导下建设了水产综合服务站,与周边村委、众湖水产专业合作社共同探索“供销渔场”的联农带农模式,为养殖户提供全链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5.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湖镇供销社积极领办创建水产专业合作社,与8家供销渔场签订合同,推行订单化养殖,采用保底价加市场价的方式收购渔产品,有效解决养殖户销售难、利润低难题。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施措施,湖镇供销渔场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而且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五个服务网络”
1.农资农技服务网络
湖镇供销社建立了助农服务中心和水产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包括产前提供优质种苗、协调助农资金扶持、推进土地及鱼塘流转等。
通过提供鱼苗、技术培训、销路对接等服务,与养殖户深度融合,打造全链条渔业经营服务体系。
2.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湖镇水产综合服务站建立了商铺、冷库、工业化养殖车间等配套设施,通过提供暂养净化、分类分级后对接进入湾区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3.产销对接服务网络
依托省属供销企业订单支持,湖镇供销社通过领办的水产专业合作社与供销渔场签订合同,推行订单化养殖,采用保底价加市场价的方式收购渔产品,有效解决养殖户销售难、利润低难题。
依托水产品直供配送网络,将订单养殖的水产品抢“鲜”供港,通过与省属供销企业合作,将湖镇供销水产综合服务打造成为中文博彩平台首家供港水产中转场。
4.金融服务网络
湖镇供销社与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商讨优质水产的授信额度、水产收购保底价、饲料价格等问题,帮助养殖户及企业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难。
5.城乡综合服务网络
湖镇供销社通过技术服务、产品收购、吸纳就业等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通过土地入股、生产托管、订单收购等联农带农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如供销渔场交易的水产由采购方向所辖村集体支付0.05元/斤的服务费用。
通过上述措施,湖镇供销渔场成功构建了“五个服务网络”,为养殖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确保了水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三大增效行动”
湖镇供销渔场通过实施“三大增效行动”,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效益。
1.联合社治理:强化县社统筹运营资源能力,实现对基层社资产、财务、业务、人员等统一管理。
2.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社有企业,密切业务联结,打造联农带农新模式。
3.数字化赋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如上线粤供销小程序,建设供销D站等。
(四)“联农带农模式”
1.“N+1+1+N”合作发展模式: 湖镇供销渔场积极探索“N+1+1+N”合作发展模式,即由村集体、供销社、供销社旗下企业和个体户联合共建,共同组织建设供销农场、供销渔场生产经营新模式。
2.供销渔场协议: 与养殖户签订供销渔场协议,提供保底收购价格,解决养殖户市场销售的后顾之忧,并在饲料供应上提供先供货后付款的支持。
3.技术指导与服务: 提供技术指导和其他综合服务,如协助购买投料机和供氧机,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效率。
4.水产综合服务站: 建设水产综合服务站,与养殖户深度融合,打造全链条渔业经营服务体系,提供鱼苗、技术培训、销路对接等服务。
5.金融服务: 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养殖户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解决资金问题。
6.土地流转与托管: 鼓励村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生产,给予一定分红,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7.村集体经济增收: 供销渔场交易的水产由采购方向所辖村集体支付服务费用,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
(五)“七有”标准
湖镇供销渔场按照“七有”标准建设示范基层社,具体包括:
1.有实际控制力:由中文博彩平台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全资控股。
2.有稳定的场所设施:拥有8000㎡以上的经营场所,并配有服务设施设备。
3.有健全的服务队伍:工作人员8名,由县社领导和当地副镇长担任委员。
4.有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辐射全镇各村及周边4镇。
5.有健全的市场化机制:产权清晰、制度健全,薪酬与绩效挂钩。
6.有较强的经营服务能力:整合供港及加工企业订单需求量约3000吨。
7.有良好的形象声誉:领办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231人,打造10个供销渔场,带动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
(六)确保养殖户长期稳定收益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1.订单养殖模式: 湖镇供销渔场与养殖户签订供销协议,推行订单化养殖,采用保底价加市场价的方式收购渔产品,有效解决养殖户销售难、利润低的问题。这种模式保障了养殖户的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收入来源,减少了市场价格波动对他们的影响。
2.技术指导与服务: 供销渔场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包括提供优质鱼苗、鱼药、鱼饲料等物资供应,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培训,以及保底收购和签订养殖协议,提高农户的养殖技术专业程度。
3.金融服务支持: 湖镇供销社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养殖户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解决资金问题,帮助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降低财务风险。
4.土地流转与托管: 鼓励村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生产,给予一定分红,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提供新途径。
5.村集体经济增收: 供销渔场交易的水产由采购方向所辖村集体支付服务费用,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6.全链条服务体系: 湖镇水产综合服务站为养殖户提供鱼苗、技术培训、销路对接等全链条服务,打造全链条渔业经营服务体系,提高供销渔场的效益。
7.循环水养殖系统: 通过建设循环水养殖系统,改善鱼肉品质,帮助农户进行水产提质升级,提升口感和市场竞争力。
8.保底价收购: 供销渔场采用保底价收购的方式,确保养殖户即使在市场低迷时也能有稳定的收入,减少市场风险。
9.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依托供销平台,养殖户减少了饲料成本、中途运输成本、市场销售成本等,总体成本下降10%到20%,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10.增加产量和质量保障: 供销渔场的模式要求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稳定的保障,通过供销协议的签订,确保养殖户的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探讨
湖镇供销渔场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它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分散、服务单一的局面,构建了一个涵盖生产、加工、销售、金融、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在生产环节,通过订单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引导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加工环节,与加工企业合作,发展预制菜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在销售环节,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在金融环节,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养殖户资金难题,保障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技术服务环节,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理念,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这种模式的创新性还体现在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 “龙头企业 + 供销社 + 村集体 + 养殖户” 的合作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同时,以党建为引领,成立湖镇镇水产服务项目临时党支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四、成功经验总结
(一)创新产业合作模式
1.构建多方联合机制:供销渔场由省、市、县、镇四级供销社,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和水产养殖户共同建设,打造 “龙头企业 + 供销社 + 村集体 + 养殖户” 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这种模式将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供销社的网络优势、村集体的组织优势、养殖户的生产优势以及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形成强大的产业发展合力。例如,村集体负责推荐渔场、大户和公司加入供销渔场,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申请协助,促进了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2.发展订单养殖模式:湖镇供销渔场积极拓展订单来源,涵盖供港、叉尾鱼加工以及本地市场等多个领域。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明确产品规格、数量和价格,为养殖户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依据订单需求,指导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如针对供港订单,严格按照香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对鱼的品种、规格、质量进行筛选和把控,确保产品符合出口标准。
(二)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
1.搭建融资桥梁: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协议,为养殖户搭建融资平台。通过推荐农户到银行,协助其申请贷款,解决养殖户资金短缺难题。以养殖户马文勇为例,在与供销社合作后,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支持,保障了渔场的生产运营。
2.优化资金使用与成本控制:在解决养殖户资金问题的基础上,湖镇供销渔场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与饲料商合作,采用现金采购方式,降低饲料成本。如测算显示,直接用现金与饲料商合作,每包饲料成本可降低10%~15%。同时,通过赊账、分期付款等方式,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某养殖户原本需30多万饲料款,在渔场协助下获得资金支持,既节省了3万多元成本,渔场也从中赚取合理利润,实现多方共赢。
(三)聚焦产品品质提升
1.创新养殖技术:引入循环吊水养殖系统,利用优质水库水源,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让鱼在清新水质中 “瘦身”。在循环吊水区,水流呈漩涡式循环流动,鱼在其中不停运动,经过7-15天甚至更久的吊水过程,有效去除鱼体内残留的饲料、药物等杂质,提升鱼肉品质。据测算,吊水池里的水流速度每分钟约10米,以养殖15天计算,一条鱼必须游足200公里才能上市。
2.注重生态养殖:遵循生态养殖理念,通过控制鱼塘内藻菌的平衡,减少药物使用,营造健康水体环境。这种生态、天然的养殖方法,不仅保证鱼在快速 “瘦身” 的同时保持良好健康状态,还确保了产品的绿色、安全,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
1.对接大湾区市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湖镇供销渔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及省供销直供配送网络合作,将优质水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湾区各地。目前,每天有超过2万斤鱼供应大湾区,成为当地农产品 “入湾出海” 的典范。
2.拓展加工与预制菜领域:与广东永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合作,将捕捞的鱼类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烤鱼、酸菜鱼等预制菜产品。这些预制菜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拓展了销售渠道,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五)综合管理与创新发展
1.党建引领:通过党建引领,形成推进乡村振兴和供销改革的强大动力。
2.资源整合:有效整合供销社、村集体、养殖户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
3.全链条服务: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降低养殖户的经营风险。
4.生态养殖:注重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湖镇供销渔场的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湖镇供销渔场无疑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一种新型且可行的模式范例,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但也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契合自身的农业发展新路径,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和优化。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类似的创新模式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2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