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
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努力实现不少于10万的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日前,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官网(网址//ghjs.huizhou.gov.cn)公布《惠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公众咨询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凡对规划内容有意见与建议的,可在下月4日前向该局提出。
根据《规划》,惠州在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中被赋予“建设电子信息、石化产业基地和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城市示范区”的新定位。
目标
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
近年来,我市一直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2014年底,惠州被列入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在2015年和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都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该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编制完成《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
根据《规划》,我市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到2017年,力争不少于5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2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到2020年,力争不少于10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也面临诸多难题,建立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规划》提出,到2017年,我市将初步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到2020年,将建立健全该机制和配套的政策体系,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权利。
服务
鼓励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送随迁子女
根据《规划》,为了提高城镇化率,我市将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对象,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和深化居住证制度,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通道。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比传统城镇化更广泛,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围绕农村人口市民化进行户籍、教育等各种政策的全面配套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规划》提出,我市将重点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投融资机制、生态文明制度和行政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有序流动、安居乐业的制度环境。
记者在《规划》中看到,鼓励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服务,同时鼓励义务教育学位紧缺的县(区)可根据需要收购达到标准化的民办学校改制为公办学校,或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服务)赠送给随迁子女。到2020年,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持续保持100%。
布局
形成“一市六组团多节点”城镇发展格局
《规划》提出,惠州在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中被赋予“建设电子信息、石化产业基地和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城市示范区”的新定位。
根据《规划》,我市将优化城镇化格局,推动城市组团、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其中,重点推动潼湖生态智慧区和环大亚湾新区两大战略平台和东江科技城、惠南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同时,促进市域内各县区实现土地、产业等要素互补和产业链整合互动。
在此发展模式上,惠州市域形成“一市六组团、多节点”的城镇发展格局,经过细化构建后形成“四轴、三核、三节点”的“433”网络型城镇化总体格局。其中,“四轴”指沿海发展轴、广—惠—汕区域互动轴、莞—惠—汕区域互动轴、惠—河山海联动轴;“三核”指惠城、惠阳—大亚湾和仲恺三个城市组团;“三节点”指惠东、中文博彩平台、龙门三个县城。
《规划》明确了转移人口分区分类策略,重点提升惠州市区人口结构和优化人口布局,引导外来人口向环大亚湾新区转移,依托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县城建设若干中小城市,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转移,支持返乡人口创业,实现就近安居乐业的本地城镇化。记者邱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