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换挡不失速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2014年,面对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全县上下认真践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珠三角地区“九年大跨越”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目标的决定,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就业促进等工程建设进程,全县经济运行稳中趋升。GDP突破500亿元,增长14.1%,增幅全市第三位,连续7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第二位,人均GDP继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以及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问题不容忽视。展望2015年,全县经济发展仍将以工业拉动为主,速度保持稳中有进仍是发展的主基调。
一、基本情况
1、经市统计局核定,地区生产总值501.05亿元,增长14.1%,增幅比去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1亿元,增长24.4%,增幅比去年提高6.9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230.4亿元,增长23%,增幅比去年下降2.7个百分点。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7亿元,增长10.5%,增幅比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
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2亿元,增长24.1%,增幅比去年提高0.1个百分点。
6、国税收入25.59亿元,增长11.5%,增幅比去年下降6.7个百分点。
7、地税收入24.86亿元,增长9.8%,增幅比去年下降16.9个百分点。
8、商品房销售面积137.35万平方米,下降7.1%,增幅比去年下降43.1个百分点。
9、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2月末)405.74亿元,比年初增长5.1%,增幅比去年回落9.7个百分点;贷款余额(12月末)203.91亿元,比年初增长25.1%,增幅比去年回落6.6个百分点。
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33亿美元,增长5.4%,增幅比去年回落2.9个百分点。
11、外贸出口总额(1-11月)20.47亿美元,增长0.6%,增幅比去年回落0.6个百分点。
12、全县用电量52.83亿千瓦时,增长11.2%,增幅比去年提高7.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38.87亿千瓦时,增长9.7%,增幅比去年提高6.2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稳增长显成效,经济增长和就业双双提高
1、GDP增幅稳中趋升。2014年,全县GDP完成501.05亿元,增长14.1%,快于全市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增幅与三季度持平,比上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1.5个和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3.76亿元、275.53亿元和181.75亿元,分别增长4.9%、21.1%和5.3%,三大产业结构为8.7:55:36.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83.7%和13.5%,分别拉动GDP增长0.4个、11.8个和1.9个百分点。
2、就业形势向好。2014年,全县通过举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场招聘会、便民扶贫送岗位现场招聘会、校企洽谈对接会、劳动力市场及大中专技校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会,帮助企业缓解缺工问题。全年共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97场,转移农村劳动力0.31万人,新增就业人员1.35万人;新增就业岗位1.56万个,其中新增公益性岗位415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9%,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从三大产业看,农业平稳增长,工业稳中有升,服务业略降
1、农业生产形势稳定。2014年,受天气晴好、雨水充沛有度、病虫害少等自然条件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业产值保持稳定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略增。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1.81亿元,增长4.8%,增幅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0.1个、0.4个和0.7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08万亩,产量16.12万吨,增长7.1%;油料作物10.3万亩,产量1.7万吨,增长1.4%。畜牧业出栏量平稳增长,生猪出栏量、家禽出栏量分别增长2.8%和4.4%;猪肉产量、牛肉产量和家禽肉产量分别增长4%、4%和4.4%;禽蛋产品产量增长13.9%。
2、工业生产低开高走,民营工业增长加快。今年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延续上年低位增长的走势,仅增长12.2%;3-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直线上升,4月增幅(24.8%)达全年最高水平,其余月份增幅虽然比4月有所回落,但均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截止12月,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1亿元,增长24.4%,增幅比去年提高6.9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1个、4.3个和4.8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的生产和电子信息行业生产速度均在加快。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52%,增速高于去年13.2个百分点,表明居民消费比较旺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
2014年,规上民营工业增长逐步加快。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2.5%和11.9%,增速在三季度大幅提升,全年增速进一步提高,达14.8%。
3、服务业稳中略降,金融业增长成为亮点。2014年上半年,全县第三产业增速较为平稳,第一季度、上半年增加值分别增长8.7%和8.2%;前三季度增速略有下降,为6.8%,全年增速继续下调,降至5.3%。全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75亿元。其中,金融业增长最快,住宿和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增速回升。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16.2%,增幅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增长2.8%,增幅比前三季度和去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05亿元,增长6.8%,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7亿元,增长4.6%,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三)从三大需求看,投资略升,消费回落,出口好转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波动中回升。201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20%上下波动不定,2月仅增长18%,3月回调至21.3%,4月重新回落至19%,5-8月回到20%以上的水平,但9月又下降至17.7%,10-12月逐步回调,截止12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30.4亿元,增长23%,增幅达全年最高水平,比去年回落2.7个百分点。
2、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略有下降。2014年前八个月,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逐月加快,8月增幅达11.8%,9月以后增速逐步回落,12月增速为10.5%,分别比8月和上年回落1.3个和1.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增长10.9%,乡村增长7.4%。住宿、餐饮业经营持续低迷。全年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0.89亿元和8.68亿元,分别增长10.7%和8.2%,增幅与去年相比,分别回落6.8个和7.4个百分点。
3、外贸出口形势向好,结构优化。今年前五个月,全县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水平,6月增幅首次回正,7、8月重回负增长水平,9月再度回正,截止11月,全县出口实现亿美元,增长0.2%,连续三个月实现增长,形势持续好转。出口形势向好主要源于一般贸易出口态势逐渐转好。今年以来,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态势良好。1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9%,2月增幅虽降至个位数,但3月迅速恢复到10%以上的水平,6月增幅达全年最高水平,为31.5%,此后下半年增幅一直保持在12%以上。截止11月,全县一般贸易出口6.33亿美元,增长13.1%,高于整体出口12.5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比重为30.9%,比上年同期提高8.8个百分点,表明全县对外贸易自主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出口贸易结构优化调整。
三、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一)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改造投资迅猛增长
今年以来,全县继续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内涵式投资显现。投资结构继续调整。2014年,全县技术改造投资21.64亿元,增长67.7%,其中内源性经济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33.5%,内资企业技术改造热情高涨。从行业看,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42亿元,大幅增长43.5%,占工业投资的19%,比重比去年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应用与融合、工艺装备改进、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装备工业、六大高耗能工业技术改造分别增长38.2%、66.8%、38.5%和813.7%。传统优势工业纺织及服装业技术改造投资3.05亿元,大幅增长298.6%。
(二)区域结构向博东、博中片区调整
经济区域结构方面,博东、博中乡镇经济增长态势好于博西片区。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1个乡镇中,有5个乡镇属博东片区,2个乡镇属博中片区,占比重63.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乡镇有11个,其中有4个乡镇属博东片区,4个乡镇属博中片区,占比重72.7%。其中,杨村、麻陂、长宁和湖镇等乡镇两项指标增速均超全县平均水平。
人才结构方面,人才分配调整向博东、博中倾斜。2014年,全县建立健全了东西部乡镇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遴选18名年轻干部参加“双向交流”及挂职锻炼活动,让干部将发达镇发展管理理念带到欠发达镇,同时让“后进镇”领导干部有更多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以人才交流的形式促进各乡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持向好
(一)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2014年,全县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2亿元,增长24.1%,增幅比去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主要非税收入加快增长的拉动。全年完成非税收入11.58亿元,占比34.1%,比去年提高7.1个百分点;增长55.9%,增幅比去年大幅提高39.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保持稳定,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64亿元,增长21.9%,增幅比去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完成20.42亿元,增长19.4%,占预算支出比重39.5%,比重比去年下降1.8个百分点。
(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经济效率提升
201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达19.8万元/人·年,比上年(15.1万元/人·年)提高31%,高于2013年全省(18.2万元/人·年)和全市(19.7万元/人·年)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亏损面减少。截止12月,全县规上工业亏损企业个数73个,下降26.3%;亏损企业亏损额2.35亿元,下降45%,表明全县工业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攀升,存贷率提高
随着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县居民收入和储蓄存款逐年攀升,贷款也随之适度较快增长。2014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90.33亿元,比去年增加19.15亿元,增长7.1%。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表明居民手中富余的钱增多,预示未来的消费能力可能提高。存贷率为50.3%,比去年大幅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167.79亿元,比去年增加30.49亿元,增长22.2%,表明中长期实体经济资金面较为充裕。在2013年新引进平安银行落户中文博彩平台基础上,2014年全县再新增一家私营银行,金融机构队伍的逐渐发展壮大,为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虽然全县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但经济运行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程度不够,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一是三产比重下降。2014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7:55:36.3,服务业比重比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尚未充分体现。2014年,全县工业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转型升级效果还未充分体现。2014年,受安品达等大企业负增长影响,全县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3%,比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8%,比去年下降1.8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市场波动不定短期内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压力
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及市生态园选址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7月,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开始呈现负增长态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调;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开始转负。此后,房地产开发及销售持续下降。截止12月,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4.67亿元,下降8.8%,比去年大幅回落54.9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7.1%和4.9%,增幅比去年分别回落43.1个和42.2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2.04亿元,增长4.3%,增幅比去年大幅回落10.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产业链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商品房销售负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目前房地产市场观望情绪仍较浓厚,预计下一年房地产销售会有所改观,但房地产市场形势错综复杂,也不宜过于乐观。
(三)消费市场趋于平淡
2014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7亿元,仅增长10.5%,增幅比去年回落1.7个百分点。一是对比基数高。2013年10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基数较大,2014年10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出现明显回落。二是石油制品类销售大幅下降。占零售额比重较大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BP等企业的石油制品零售额,受油品价格下降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全年零售总额合计27.4亿元,仅增长8.7%。三是住餐业消费增长明显放缓。全县36家限上住餐企业中,有14家企业营业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累计下降30.4%。四是电子商务冲击实体经营,传统实体经营持续受到冲击。
六、对2015年经济走势的预判及工作建议
2014年,经济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又有不确定性因素和下行压力,但总体而言经济稳定向好的基础仍在。随着全县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信息消费、物流、旅游休闲、保健服务等新业态的迅速发展,2015年经济发展仍有充分的潜力,供需将保持稳定增长,全县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