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罗浮山景区开展第三期药用植物识别导师传帮带活动。此次路线在景区老大门至狮子峰沿途如约开启。由生物学高级教师周天来担任主讲,带领学员深入山间步道,开启了一场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中草药探索之旅。
周天来老师采用“三步教学法”,观其形、辨其异、悟其用。通过观察、对比等方式,结合沿途植被分布特点,对海红豆、伏石蕨、贴生石韦、阴香、鹅掌藤、苏铁、杉树、石栗、幌伞枫、半边蕨、肾蕨、傅氏凤尾蕨、白千层、状元红、龙船花等植物进行了细致讲解。当学员指尖轻抚鹅掌藤的革质叶片时,周老师适时引入《岭南采药录》记载:"此物遇伤则泌黏液,乃天然止血剂",瞬间激活书本知识,在触觉、嗅觉等感官与知识的交织中,逐渐揭开植物背后的药用密码。
阴香,树皮褶皱如老者掌纹,其挥发性肉桂醛不仅是天然胃药,更被现代研究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幌伞枫,锯齿状叶片暗藏解毒玄机,当地药农"以形补形"将其汁液外敷治蛇伤的传统,与《肘后备急方》记载不谋而合。石栗,看似普通的坚果经曝晒后油脂渗出,不仅是《岭南采药录》记载的引经药,而且可制成环保生物柴油。
在狮子峰观景台,学员们化身"本草侦探",通过嗅闻白千层叶片释放的桉叶素气息,理解其化痰功效;触摸龙船花革质花瓣,探究"状元红"别名背后的止血特性。这种"发现式学习"使蜈蚣草的利尿功能、紫玉盘的舒筋活络作用深深印入记忆。"原来每片叶子都是会说话的医书!"学员周女士轻抚傅氏凤尾蕨的羽状叶感慨。活动组织者表示,这种"行走的课堂"正以每月一期的频率开展,让中草药智慧在青山绿水间生生不息。
在欢声笑语间结束了一天的采药之旅,大家纷纷感慨收获颇丰,此次活动不仅让学员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深刻认识,营造良好中医药学习氛围,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具象直观,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自然、传承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