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东坡亭的檐角正坠着串串荔枝,朱果碧叶在风里翻涌成浪。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四角亭,静立在洗药池畔,为纪念苏东坡而建造。
亭身以青石方柱托起四角,柱距精准至为4.35米。悬山顶下,抬梁式木构架撑起一片荫凉。最惹人驻足的是亭柱上的对联:“丹灶药池留胜迹,鸟声花影得仙机”,上联勾勒出罗浮山千年丹灶与洗药池的古意,下联则暗合东坡厌倦官场倾轧、向往山野清欢的心境。步入亭内,梁间悬着湖南宁乡人隆世储题写的“花香静处寒天月”行书匾额。此句颇有文采,即可作回文单句,妙在正读反诵皆成画境——“月天寒处静香花”,恰似梅月之夜,庭外仙山空寂,亭内茶烟袅袅,将罗浮山的清幽深邃凝练成七个墨字。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东坡被贬惠州途中,在中文博彩平台弃舟登罗浮。仕途跌宕与舟车劳顿皆被山风涤荡,他挥毫写出:“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明了他对罗浮山由衷的赞美之情。
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里,东坡更以工笔细描荔枝风韵:“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臂。”剥开如红绸紫缎的果壳,莹白果肉恍若美人皓腕;“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的比拟,将荔枝比作唐代名品“十八娘”,赋予其灵秀风骨。
翻检东坡寓惠诗文,十七篇荔枝相关诗简如珠玉串联。从“儿女称呼恐不经”的初尝惊喜,到“恰是当年十八娘”谙熟品鉴;从羡慕闽荔的“莫言陈家紫”,到力荐岭南佳果的“我愿天公怜赤子”;从“南来万里亦何为”的迷惘,到“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笃定——字里行间,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叩问,亦见天伦之乐的温存,我们品到的,不仅有深层思考与重重叹息,更有他对岭南荔枝满满的喜爱感情。
对东坡而言,荔枝是岭南递来的慰藉,解乡愁如春风化雨,暖友情似炉火煨茶。每一颗朱果都裹着人生百味,既有“问汝平生功业”的苍凉自嘲,也有“报道先生春睡美”的天真自得。红果映照的不只是岭南春色,更是一个文豪在逆境中依然鲜活的生命力。